[发明专利]具有苯胺降解能力的无色杆菌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63161.7 | 申请日: | 2008-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1433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26 |
发明(设计)人: | 张丽丽;陈建孟;向正心;姜理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02F3/34;C12R1/025;C02F101/38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周 烽 |
地址: | 310032***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苯胺 降解 能力 无色 杆菌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降解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新苯胺降解菌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苯胺作为化学合成的芳香族化合物的典型代表,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和精细化工中间体,由其制得的化工产品和中间体有300多种,广泛应用于农药、医药、印染、塑料等行业。目前,国内每年生产苯胺80,000t以上,全世界每年排入环境中的苯胺约为30,000t。环境中所含的苯胺类污染物主要来自制药、橡胶及其他许多化工厂的废水中。
苯胺是高毒高残留物质,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其他脏器的损害,能与血红蛋白结合成高铁血红蛋白,使其与氧结合能力下降而导致动物中毒,同时被证实具有致癌性,是一种对人类构成严重危害的物质,已被美国EPA列为优先控制的129种污染物之一,也被列入“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中,工业排水中要求严格控制。世界各国科学家都十分重视对苯胺类污染物降解的研究,而生物降解具有效率高、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以及无二次污染等优点,是从废水中去除苯胺类污染物的重要途径之一。
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苯胺的生物降解已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国内外已分离到一些在好氧或厌氧条件下降解苯胺的细菌,主要有Pseudomonas,Comamonas,Acinetobacter,Rhodococcus,Frateuria,Moraxella,Nocardia等。大量研究表明从环境中分离筛选高效的苯胺降解菌,仍然是消除环境中苯胺污染的重要环节。
本发明中的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是活性污泥菌胶团中常见的优势菌之一。经检索专利和其他相关文献,尚未发现利用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降解苯胺的报道。该降解菌的发现对工业废水中苯胺类污染物的高效净化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株高效、耐受能力强的具有苯胺降解能力的无色杆菌及其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具有苯胺降解能力的无色杆菌,它的16S rDNA具有SEQ ID No.1的序列。该菌属于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 sp.,与Achromobacter piechaudii的同源性最高,申请人将其编号为adx-3,菌落呈黄色,圆形,边缘整齐,光滑湿润,凸状隆起。电镜观察,大小为(0.5~0.7)μm×(0.9~1.2)μm,无鞭毛,无芽孢菌;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该菌体的形态为稍粗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氧化酶、过氧化氢酶阴性,硝酸盐还原产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利用本发明的Achromobacter sp.adx-3用于污水体系中苯胺的降解,不仅有很高的降解效率和耐受浓度,同时Achromobacter sp.adx-3具有很好的自絮凝特性,污水处理中可发挥重要作用,增强系统的耐冲击性。本发明的Achromobacter sp.adx-3取自废水处理单元,是废水处理系统中的优势菌种,能适应复杂的实际条件,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发明的具有苯胺降解能力的无色杆菌已于2008年10月29日保藏在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简称CCTCC,地址为:湖北省武汉市武昌珞珈山),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8176。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菌Achromobacter sp.adx-3透射电镜照片;
图2为本发明的菌Achromobacter sp.adx-3的系统发育树图;
图3为本发明的菌Achromobacter sp.adx-3对不同初始浓度的苯胺的降解曲线;
图4为不同温度下菌Achromobacter sp.adx-3对苯胺的降解曲线;
图5为不同pH值下菌Achromobacter sp.adx-3对苯胺的降解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的具有苯胺降解能力的无色杆菌为Achromobacter sp.adx-3。
所述的Achromobacter sp.adx-3来源于炼化污水处理厂曝气池中的活性污泥中,经驯化、分离、纯化获得,能以苯胺为唯一碳源和氮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6316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烧结脱磷剂
- 下一篇:复合成型品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