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润滑脂加注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63488.4 | 申请日: | 2008-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3552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0 |
发明(设计)人: | 施建国;周海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科力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N3/12 | 分类号: | F16N3/12 |
代理公司: | 杭州裕阳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应圣义 |
地址: | 324100浙江省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润滑脂 加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产品零部件加注润滑脂的设备,尤指人工单件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使用较普遍的人工润滑脂加注器,是杠杆式润滑脂枪,市场上有售,俗称黄油枪,是有内装弹簧的筒体、注脂咀手柄等组成,利用杠杆和弹簧的作用挤出黄油,掰一次手柄,挤一次黄油,不能连续挤出,适用于润滑点分散,加脂量小的场合。若加脂量大,掰手柄次数多,则相当费劲,也很费时,只好用手抹。这种方法效率低,加脂不均匀,尤其不适合批量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设计一种能连续较多地加注润滑脂的单件人工操作器,且使用方便,省时省力,适用于批量生产中。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润滑脂加注器,包括缸筒、单向阀总成、冲油阀、挤出头,缸筒内置一活塞,活塞把缸筒分成进气腔和存油腔,进气腔端设有充气嘴,缸筒的存油腔端固定连接有单向阀总成和冲油阀;挤出头设有出油孔,单向阀总成末端和挤出头连接,挤出头的出油孔和单向阀总成出口相通。
使用时候,打开冲油阀,润滑脂从冲油阀打进存油腔,然后关闭冲油阀,进气腔的连接有气压泵,对进气腔供气,产生气压,推动活塞,润滑脂被压缩,具有一定的压力,可保持存油腔充满润滑脂;把挤出头顶在加润滑脂工件处,挤压挤出头压缩,单向阀总成打开,存油腔的润滑脂就可以通过单向阀总成进入挤出头的出油孔,就可以注射进入产品的内表面,润滑脂在产品表面均匀涂抹。当挤出头脱离工件处,单向阀总成关闭,就停止注润滑脂。
作为优选,缸筒的存油腔端用螺栓连接固定有上盖板,上盖板分别与单向阀总成、冲油阀螺连接,充气嘴为螺纹接头,焊接在缸筒的进气腔端。
作为优选,上述单向阀总成包括活塞套、活塞盖、阀门座、锥形弹簧、橡胶阀门、阀门活塞、控制活塞,控制活塞安装在活塞套的顶端,控制活塞设有限位凹槽,用限位钉通过活塞套对控制活塞限位,控制活塞在限位凹槽范围内可以往复运动,阀门活塞安装在活塞套内的后端,橡胶阀门由锥形弹簧压缩在阀门活塞处,活塞盖与活塞套螺连接,活塞套与缸筒存油腔端的上盖板螺连接,挤出头与控制活塞螺连接,控制活塞内设有活塞腔,挤出头设有出油腔,橡胶阀门的锥形弹簧设有阀门腔,出油腔和活塞腔相通,挤出头均匀发布若干个出油孔,出油孔和出油腔相通。
使用时候,把挤出头顶在加润滑脂工件处,挤压挤出头压缩,控制活塞向右运动,控制活塞顶开橡胶阀门,阀门腔、活塞腔和出油腔相通,润滑脂通过活塞盖分别到阀门腔、活塞腔和出油腔,出油腔通过通过挤出头的出油孔,注射进入产品的内表面,润滑脂在产品表面均匀涂抹。当挤出头脱离工件处,由于没有压力,锥形弹簧把橡胶阀门压缩在阀门活塞处,单向阀总成关闭,阀门腔和活塞腔、出油腔不通,就停止注润滑脂。
作为优选,缸筒下固定有支撑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可实现连续较多地加注润滑脂,加脂均匀、容量大、效率高,使用方便,省时省力。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缸筒 2、单向阀总成 3、冲油阀 4、挤出头 5、活塞 6、充气嘴 7、上盖板 8、支撑架 21、活塞套 22、活塞盖23、阀门座 24、锥形弹簧 25、橡胶阀门 26、阀门活塞 27、控制活塞 28、限位凹槽 29、限位钉 41、出油孔 A、进气腔 B、存油腔 C、阀门腔 D、活塞腔 E、出油腔,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中,一种润滑脂加注器,包括缸筒1、单向阀总成2、冲油阀3、挤出头4,缸筒1内置一活塞5,活塞5把缸筒1分成进气腔A和存油腔B,进气腔B端设有充气嘴6,充气嘴6为螺纹接头,焊接在缸筒1的进气腔A端。缸筒1的存油腔B端用螺栓连接固定有上盖板7,上盖板7分别与单向阀总成2、冲油阀3螺连接。挤出头4设有出油孔41,单向阀总成2末端和挤出头4连接,挤出头4的出油孔41和单向阀总成2出口相通。缸筒1下固定有支撑架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科力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科力汽车配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6348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