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安全的认证和加密通信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63852.7 | 申请日: | 2008-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4787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03 |
发明(设计)人: | 戴永锋;戴畅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东信金融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东方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9/32 | 分类号: | H04L9/32;H04L9/30;H04L29/06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唐银益 |
地址: | 310021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安全 认证 加密 通信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身份认证和加密通信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利用对称和非对称加密算法在产品上进行数字签名,实现的身份认证及加密通信的一种方法。
背景技术
在科技和互联网高速发展及全球信息化的今天,一些重要性信息的安全性、保密性和可靠性越来越重要。如何保证你所通信的对象是真实可信的一方,而不是一个伪装或者说是一个陷井,从而保证通信双方能借助公用通信网络享受到便捷、保密、安全和可靠的通信。这种应用领域包括在:个人保密通信和商业及军事通信中。
目前的安全通信,要么是采用非对称算法中的大数运算,一般的硬件产品都是难以胜任的;要么采用软件签名技术,却很难抵抗公用网络上产生的各种木马和病毒的侦测、伪造等侵害,一旦被不法分子或专业人员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窃取,将带来身份假冒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针对解决现有网络应用中点到点的通信安全和可靠性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安全通信认证和加密通信的方法:包括签名机构或数字发行方建立数字签名的实现方法,应用中的签名的认证方法,应用中加密通信建立方法三部分,可方便利用互联网、公话网络等实现点到点的双向数字签名认证、加密通信功能等功能,从而保证了通信双方的可信性和真实性,并实现了安全和保密性,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法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安全认证和加密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用数字签名机对加密认证模块A和加密认证模块B身份确认后再利用数字签名机的私钥S签进行数字签名,并授权使加密认证模块A和加密认证模块B都得到数字签名机的公钥P签;同时两个模块除了各自拥有的公钥PA、PB和私钥SA、SB外,通过数字签名机签名后也得到各自的签名信息,即IDA、IDB的签名信息DA、DB;和各自公钥PA、PB经数字签名机签名后得到各自公钥签名信息,CA、CB;
(2)通信发起方拥有加密认证模块A,通信应答方拥有加密认证模块B;
通信发起方将加密认证模块A的IDA和DA一起发送给通信应答方,同时也将PA和CA一起发送给接收方;通信应答方接收后,加密认证模块B用内部的公钥P签验证通信发起方的IDA和PA合法性;验证通过后,通信应答方得到通信发起方的公钥PA;
通信应答方将加密认证模块B的IDB和DB一起发送给通信发起方,同时也将PB和CB一起发送给通信发起方;通信发起方接收后,通过用加密认证模块A的内部的公钥P签验证通信应答方的IDB和PB合法性;验证通过后,通信发起方得到通信应答方的公钥PB;
(3)通信应答方将一个要传输的对称密钥K用步骤(2)得到的PA加密生成密文D后再用SB将D签名生成密文D签,然后将密文D和密文D签一起发送给通信发起方;
通信发起方接收后,用步骤(2)得到的的PB验证密文D签得到D`,然后判断D`是否等于D,如果相等则将D用SA解密得到对称密钥K;
(4)通信发起方和通信应答方都拥有了对称密钥K,双方的加密通信用对称密钥K进行加解密处理:
通信发起方将通信内容用加密认证模块A内的对称密钥K加密后发送给通信应答方,通信应答方用加密认证模块B内的对称密钥K解密后得到通信内容;同样,通信应答方也可按此方法进行加密通信。
所述的数字签名机是一种利用非对称加密算法技术实现的具有数字签名功能的装置。
所述的加密认证模块是一种利用对称和非对称加密算法技术实现在具有支持数字签名技术和加密通信功能的装置。
所述的对称加密算法技术,是利用DES算法实现的加解密技术。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东信金融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东方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杭州东信金融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东方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6385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信道调度方法、系统及装置
- 下一篇:检测时钟频率偏差的方法及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