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多个区块的面光源的控制方法及液晶显示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66136.4 | 申请日: | 2008-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43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26 |
发明(设计)人: | 廖义宽;石清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G3/36 | 分类号: | G09G3/3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蒲迈文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区块 光源 控制 方法 液晶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源控制方法及显示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面光源控制方法及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液晶显示装置包含一背光模块与一液晶显示面板,由于液晶显示面板本身不发光,背光模块的功能即在于提供充足亮度与均匀的光源,使得液晶显示面板得以显示影像。
请参考图1所示,图1为现有背光模块1的示意图。背光模块1包含有一灯箱11及多个冷阴极荧光灯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ce Lamp,CCFL)12。其中,冷阴极荧光灯管12互相平行地排列于灯箱11中。当背光模块1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时,一液晶显示面板配置于背光模块1之上,此液晶显示面板藉由背光模块1所提供的光源而进行显示。
由于冷阴极荧光灯管无法配合液晶显示面板而动态改变发光亮度,因而,无法提升液晶显示面板的动态对比。另外,由于冷阴极荧光灯管所形成的背光源其均匀度不够高,易造成显示画面亮度不够均匀的问题。再者,冷阴极荧光灯管较消耗功率。因此,如果提供一种背光模块能够提升液晶显示装置的动态对比及均匀度、同时又能节省功率消耗为一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具多个区块的面光源的控制方法及液晶显示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的一种具有多个区块的一面光源的控制方法包含下列步骤:输入一影像讯号至一光源控制模块;光源控制模块判断影像讯号的一灰阶分布;以及依据灰阶分布控制各区块,使各区块的发光特性相对应于影像讯号,其中各区块的发光特性例如是发光强度及灰阶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含一液晶显示面板、一背光模块以及一光源控制模块。其中,背光模块为具有多个区块的一面光源,而光源控制模块判断一影像讯号的一灰阶分布,并依据灰阶分布来控制各区块,使各区块的发光特性相对应于影像讯号,其中各区块的发光特性例如是发光强度及灰阶度。
如上所述,因依据本发明的一种具多区块的一面光源的控制方法是预先判断一影像讯号的灰阶度,再根据此灰阶度决定影像讯号相对应的每一区块的面光源的发光强度。另外,亦可根据灰阶度决定每一区块的面光源的灰阶度。如此,可经由调整每一区块的面光源的发光强度与灰阶度,以达到高动态对比的效果。背光模块还可根据显示面板端的色彩、亮度讯号的变化而同步控制发光强度与灰阶度,显示面板端可达到高色彩表现、高动态对比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显示现有背光模块的一示意图;
图2为显示依据本发明较佳实施例液晶显示装置的部分示意图;
图3为显示依据本发明较佳实施例区块面光源的部分示意图;
图4为显示依据本发明较佳实施例液晶显示装置的一区块图;以及
图5为显示依据本发明较佳实施例多个区块的面光源的控制方法的一流程图。
附图符号说明
1:背光模块
11:灯箱
12:冷阴极荧光灯管
2:液晶显示装置
21:液晶显示面板
22:背光模块
221:第一基板
222:第二基板
223:阻隔层
23:光源控制模块
231:灰阶控制单元
232:增益控制单元
24:控制回路
25:驱动电路
ADJ:调整讯号
DRV:驱动讯号
Ea:表示电极
Ed:驱动电极
P:荧光体
S:区块面光源
VIN、VOUT:影像讯号
S01-S03:多个区块面光源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相关图式,说明依据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具有多个区块的面光源的控制方法及液晶显示装置。
请参考图2所示,图2为依据本发明较佳实施例液晶显示装置2的部分示意图。液晶显示装置2包含一液晶显示面板21及一背光模块22。其中,背光模块22为一具有多个区块的面光源S,且该些区块可发出白光、红光、绿光或蓝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区块亦可同时发出白光、红光、绿光或蓝光,并不限于一个区块只能发出一种颜色的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6613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