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型风力机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66396.1 | 申请日: | 2008-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6340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11 |
发明(设计)人: | 张保朝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保朝 |
主分类号: | F03D3/00 | 分类号: | F03D3/00;F03D3/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750***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风力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适合大功率制造,转化风能的机械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新型风力机。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风力机为悬空式风力机,其基础设施造价较高,轮叶的力是由其根部支撑,其伸展扩大受根部支撑力的限制,不利于扩展增大,不利于大功率风力机的制造。这种风力机风轮叶片呈扁长形,风轮转速较高,工作转动时与空气摩擦形成的阻力大,降低了风轮对风力的转化率,性能低,推广潜力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卧式,活叶式风力机。其风轮重力主要有周围着地的支撑轮支撑。可以随意扩展增大风轮的受力面积,同时造价较低,受限制较少,适合制造大功率风力机。
新型风力机,配带设备与风力机的机轴连接,机轴上设置有若干个轮叶;风轮底部设有支撑轮;轮叶通过转动件设置在左右两边的框体上,轮叶可以上下翻转90°;轮叶框体上设有垂直档,使在做功的轮叶保持与地平垂直;框体上设置有平行档,使回避风力的轮叶翻转至与地平平行为度。
轮叶轴轴心在轮叶的重心之上。
轮叶以轴心连线为界的上部分的面积小于下部分。
轮叶的上部或下部有折起的翻动片,其折迹为上下方向。
轮叶上部的翻动片所折的方向是按折迹外部与风轮转向相反的方向折起;轮叶下部的翻动片所折的方向是按折迹外部与风轮转向相同的方向折起。
轮叶与机轴之间有距离,形成通风口。
轮叶在无风状态下,自然垂直于地面。
本发明风轮叶片较宽,风轮转速低,与空气摩擦形成的阻力小,性能好。本发明可叠加组合叶片,使风轮扩展加大。
本发明结构简单,容易制造,使用维护便捷,适宜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轮叶框 2平行档 3轮叶 4支撑轮 5垂直档 6机轴
7轮叶轴 8翻动片 A接收风力做功时的轮叶 B向与地平平行翻转时的轮叶
C回避风力转回时的轮叶 D向与地平垂直翻转时的轮叶
具体实施例
本实施例中的新型风力机为十字交叉形。四个相同的轮叶分别设置在四个方位的框体上。轮叶通过转动件设置在左右两边的框体上。轮叶轴轴心在轮叶重心之上。轮叶以轴心连线为界的上部分的面积小于下部分。
轮叶的上部和下部有折起的翻动片,其折迹为上下方向。
轮叶上部的翻动片的折迹外部折向反于风轮转向。
轮叶下部的翻动片的折迹外部折向同于风轮转向。
风轮底部设有支撑轮。轮叶框体上设有垂直档,使在做功的轮叶保持与地平垂直为度。
轮叶框体上设有平行档,使回避风力的轮叶翻转至与地平平行为度。
轮叶与机轴之间有距离,形成通风口。
风轮与机轴一体转动,机轴通过传动机构给配带设备传输动力,从而使配带设备工作。
本实施例中,风吹向A处的轮叶面。由于以轴心连线为界的下部分的力较大于上部的力,叶片下部产生连动整体绕轮叶轴的转动力,由于垂直档作用轮叶不能绕轮叶轴转动。此时轮叶仍与地平垂直并迎风受力而产生向B处的运动力作用于风轮。B处轮叶的翻动片受风力作用,使轮叶产生绕轮叶轴的翻转力,翻转至90°时,被平行档阻挡,而保持平行地平的状态为回避风力回转做准备。C处的轮叶受风力,由于以轮叶轴心连线为界的下部面积较大于上部,受风力作用产生翻转力,轮叶翻转至与地平平行或继续保持与地平平行以回避风力减小回转时的阻力。D处轮叶的翻动片受风力作用所产生的翻转力和轮叶下部重力较大的原因所产生的翻转力,使轮叶翻转至与地平垂直时,被垂直档阻挡,而与地平垂直,或继续保持与地平垂直。
A侧与C侧的轮叶所受风力的差,就是驱动本发明所述新型风力机的转动力。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保朝,未经张保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6639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芳香族二胺化合物和芳香族二硝基化合物
- 下一篇:新型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