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外壳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66525.7 | 申请日: | 2008-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40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26 |
发明(设计)人: | 王锋谷;黄庭强;王少甫;许圣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16 | 分类号: | G06F1/16;G06F1/20;H05K7/2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陈亮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携式 电子 装置 外壳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 的外壳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科技的突飞猛进,使得计算机的运作速度不断地提高,并 且计算机主机内部的电子组件的发热功率亦不断地攀升。为了预防计算机主机内部 的电子组件过热,而导致电子组件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的失效,必须提供足够的散 热效能予计算机内部的电子组件。因此,对于高发热功率的电子组件,例如中央处 理器、绘图芯片、北桥芯片、南桥芯片及暂存内存模块等,通常会加装散热模块来 降低这些电子组件的温度。
以笔记本计算机为例,由于笔记本计算机尺寸上的限制,造成笔记本计算机 的主机内部的空间狭隘,因此笔记本计算机的机壳内部通常会配置有系统风扇,以 通过强制对流的方式,来降低系统的温度。然而,在超级移动计算机(Ultra-Mobile PC,UMPC)或是移动网络装置(MID,Mobile Internet Device)等更小型的系统中, 由于市场趋势与空间限制,不适合利用风扇来产生气流,因此气体在机壳内的流动 不易,使得散热的效率相当有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外壳结构,其内部的气体对流较佳。
本发明提出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外壳结构,包括一第一壳体以及一第二壳 体。第二壳体适于组装至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包括一本体与多个分隔件。本体具有 一容置空间、多个进气口与多个出气口。这些进气口与这些出气口分别位于本体的 相对两侧。这些分隔件配置于本体中,且将容置空间分隔成多个流道。每一这些流 道的两端分别连接这些进气口其中之一与这些出气口其中之一。这些流道靠近出气 口部分的截面积大于这些流道靠近进气口部分的截面积。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本体包括一底板、两第一侧板与两第二侧板,用以 定义出容置空间。两第一侧板分别连接至底板的相对两侧,且两第二侧板分别连接 至底板的相对另两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二壳体还包括多个散热部,连接于底板外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这些分隔件连接于底板,且这些分隔件与底板定义 出这些流道。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这些进气口与这些出气口分别位于两第一侧板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每一这些分隔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第一侧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部分的这些进气口位于底板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外壳结构还包括多个电子组件。 这些电子组件配置于第一壳体中,且在位置上分别对应这些流道靠近进气口部分。
本发明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外壳结构,通过在第二壳体中形成多个流道,而 可利用烟囱效应来增强外壳结构中的热对流效率。此外,由于这些流道靠近出气口 部分的截面积大于这些流道靠近进气口部分的截面积,因此局部的静压亦得以消 除,而可增加烟囱吸力。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一实施例,并配合附 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第二壳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第一壳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图1的可携式电子装置于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立体示意图。请参考图1与图2, 可携式电子装置100包括一第一壳体110、一第二壳体120以及一显示面板130。 第二壳体120适于组装至第一壳体110,以组成可携式电子装置100的外壳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可携式电子装置100例如为一超级移动计算机。第一壳体110可具 有对应显示面板130的一显示开口112,用以暴露出显示面板13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6652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LNG市场终端供气方法及设备
- 下一篇:机动车助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