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固体吸附除湿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67959.9 | 申请日: | 2008-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0417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12 |
发明(设计)人: | 李元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清华索兰环能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4F3/14 | 分类号: | F24F3/14;B01D53/26;F24J2/00;F24J3/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4北京市海淀区上***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固体 吸附 除湿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固体吸附式除湿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太阳能为热源或地热能 为热源的固体吸附式除湿技术,属热能利用和空调制冷领域。
背景技术
1、太阳辐射资源充足或地热资源充足的地区,利用太阳能或地热进行建筑采暖, 对于节约常规能源十分必要,但夏季如何高效利用太阳能热和地热进行除湿 制冷,目前尚无廉价商品化的装置,尤其是小型装置。采用太阳能、地热能 吸收式制冷[1],不但需要冷却塔,投资高,设备复杂,而且占地多,浪费水。 如果夏季不利用太阳能集热器,则需要遮住阳光,否则集热器会晒坏。
2、现有的太阳能、热泵液体除湿机组,再生温度高,而且有腐蚀性,设备同样 复杂昂贵[2]。对于小型建筑是不经济的。
3、市场上现有的转轮式固体吸附除湿机组不但构造复杂,价格昂贵,而且再生 温度高,需使用常规能源的蒸汽进行再生[3]。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采用管子与翅片紧密结合的翅片 管为基底,该基底的表面上粘结硅胶吸附质,将这种粘结硅胶的翅片管装在风道 内,风道具有进风口,出风口和排汽口,风口各自装有开关阀,翅片管有进水管 和出水管,进出水管分别与翅片管的下部和上部相连,构成固体吸附除湿装置, 在翅片管道内通过太阳能、地热能热水时进风口阀、出风口阀关闭,排汽口阀打 开,使硅胶吸附质加热再生,之后排汽口阀关闭,翅片管道通过冷水,进风口阀 和出风口阀开启,使硅胶降温,有吸附能力,当湿空气从进风口进入并流过硅胶 表面时,可变成干冷的空气,从出风口排出,从而完成对湿空气的吸附除湿过程。 本装置传热传质效率高,有承压能力,以及所用吸附质的再生温度要求低,吸附 性能也好,所以利用太阳能和地热能大部分都可以满足再生要求。此外由于硅胶 吸附质吸附性能的特点所通的冷水温度不要求很低,所以本发明具有构造简单, 成本低,性能优良,无腐蚀性,易小型化的优点。
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构造示意图。1.热水出水阀,2.冷水出水阀,3.冷 水进水阀,4.热水进水阀,5.冷水出水管,6.热水出水管,7.热水进水管, 8.冷水进水管,9.热水泵,10.冷水泵;11.排汽口,12.排汽口阀,13.出 风口,14.出风口阀,15.进风口,16.进风口阀,17..风机,18.热水源进 水口,19.热水源出水口,20.冷水源进水口,21.冷水源的出水口,22.硅胶 粒,23.翅片,24.翅片管,25.风道,R.热水源,L.冷水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构造和实施做进一步说明,图1为固体吸附除湿 装置的结构原理示意图,该装置主要包括翅片(23)、翅片管(24),粘接在其上 的硅胶粒(22);热水进水管(7)和热水进水阀(4),热水出水管(6)和热水出水阀 (1);冷水进水管(8)和冷水进水阀(3),冷水出水管(5)和冷水出水阀(2);风道 (25),排汽口(11),排汽口阀(12),出风口(13),出风口阀(14),进风口(15), 进风口阀(16),风机(17);热水源(R),冷水源(L);热水泵(9),冷水泵(10); 所述的热水进水管(7)是从热水源(R)的出水口(19)经热水泵(9)接至翅 片管下端,,所述的热水出水管(6)是从翅片管上端接到热水源(R)的进水口 (18);所述的冷水进水管(8)是从冷水源(L)的进水口(21)经冷水泵(10) 接至翅片管下端,所述的冷水出水管(5)是从翅片管上端接到冷水源(L)的进 水口(20);所述的风道下侧装有进风口(15)和进风口阀(16),上侧装有出风口 (13)和出风口阀(14),顶部装有排汽口(11)和排汽口阀(12);所述的粘有硅胶粒 (22)的翅片管(24)是装在风道(25)内的;根据上述的构造,热水可以从热水源(R) 在热水泵(9)的作用下,通过翅片管(24)对它和硅胶粒(22)加热,之后回到热水 源(R);冷水可以从冷水源(L)在冷水泵(10)的作用下,通过翅片管(24)对它和硅 胶粒(22)冷却,之后回到冷水源(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清华索兰环能技术研究所,未经北京清华索兰环能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6795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剥笋式骨架化的影像处理方法
- 下一篇:气化炉灶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