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显影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68109.0 | 申请日: | 2008-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9865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1 |
发明(设计)人: | 波多野富加史 | 申请(专利权)人: | 佳能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3G15/08 | 分类号: | G03G15/08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柴毅敏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影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显影剂使形成在图像承载部件上的潜像显影的显 影设备。具体地,其涉及使用显影剂使在图像承载部件上形成的潜像 显影并被图像形成设备例如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使用的显影设 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利用电子照相图像形成方法形成图像。
背景技术
使用电子照相图像形成方法的图像形成设备例如复印机、激光束 打印机、传真机、商用打印设备等的图像形成操作如下:首先,图像 形成设备的图像承载部件的外周表面的一部分被均匀地充电,然后, 外周表面的被均匀充电的部分用半导体激光、LED等曝光,以在被均 匀充电部分上形成静电潜像。
之后,静电潜像通过显影设备显影为可视图像,即由显影剂形成 的图像。然后,可视图像转印到转印介质上并通过定影设备定影到转 印介质。然后,承载定影的可视图像的转印介质从图像形成设备排出。
近些年来,计算机不仅被广泛使用,而且它们已经广泛联网。从 而,已经广泛地使用了能够输出通过计算机网络接收的信息的图像形 成设备。从而,对比传统的图像形成设备更快且图像质量更高的图像 形成设备的需求已经变得更加强烈。
作为例如上述的高速图像形成所使用的显影设备之一,存在一种 具有两个或更多个显影剂承载部件的显影设备(例如,日本早期公开 专利申请H03-168665)。一些图像形成设备构造成使得它们的感光鼓 和显影套筒放置成保持感光鼓和显影套筒之间的微小量的间隙(SD 间隙),以令人满意地使潜像在感光鼓上显影。
就是说,为了保证SD间隙保持稳定,显影套筒的每个纵向端部 均设置有用于保持显影套筒与感光鼓分离的分离部件。更具体地,显 影套筒的每个纵向端部均设置有间隔器辊,该间隔器辊的外周表面与 感光鼓的外周表面或显影设备框架所设有的间隔辊座保持接触。
从而,在显影设备具有2个或更多个显影套筒的情况下,4个或 更多个间隔器辊与感光鼓的外周表面保持接触,以在每个显影套筒和 感光鼓之间保持适当大小的SD间隙。从而,某些间隔器辊可能无法 与感光鼓的外周表面保持接触。例如,可能3个间隔器辊与感光鼓的 外周表面接触,但第4个间隔器辊无法与感光鼓的外周表面接触。
作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之一,可以增大施加到显影设备框架的 压力,以保持将显影设备压向感光鼓,以保证所有的间隔器辊(例如 4个间隔器辊)都布置成并保持与感光鼓接触。但是,可能的是,增 大施加到显影设备框架的压力大小会使显影设备框架变形,在显影设 备框架中产生应力,这产生的问题是,当显影套筒和感光鼓旋转时, 框架振动,导致形成不合格的图像。此外,保持显影设备框架承受应 力可能会导致显影设备框架的损坏。
作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之一,已经提出下面的结构配置:相邻 的2个显影套筒(例如,第一和第二个)被可旋转地支撑,并在它们 之间设有预设大小的间隙,此外,第二显影套筒被支撑成允许第二显 影套筒绕第一显影套筒的旋转轴线以摆动的方式进行旋转运动(例如, 日本早期公开专利申请2000-357951)。这种结构配置可以防止间隔器 辊从感光鼓的外周表面浮动。即,它可以防止显影设备在SD间隙大 小上变得不稳定的问题。
但是,如日本早期公开专利申请2002-357951中公开的构造成使 得第二显影套筒绕第一显影套筒的轴线以摆动的方式可旋转地运动的 显影设备具有下述问题:例如,在显影设备构造成使得它的多个显影 套筒由单个机械动力源驱动的情况下,驱动力例如必须从动力源传递 到第一显影套筒,然后传递到下一个显影套筒。因此,如果使用齿轮 或齿轮系把驱动力从第一显影套筒传递到第二显影套筒,当驱动力(转 矩)从第一显影套筒传递到第二显影套筒时,第二显影套筒被来自第 一显影套筒的驱动力(转矩)在第二显影套筒以摆动的方式可旋转运 动的方向上推动。因此,难于保持SD间隙稳定。
在显影设备构造成如图7和图8所示的那样的情况下,用于驱动 第一显影套筒110的力从显影套筒驱动齿轮(未示出)传递到显影套 筒驱动力输入齿轮118,而用于驱动第二显影套筒111的力从第一显 影套筒齿轮119通过惰轮122传递到第二显影套筒齿轮1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佳能株式会社,未经佳能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6810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图像形成装置和带式传送装置
- 下一篇:图像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