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消息的获取方法及融合消息业务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69490.2 | 申请日: | 2008-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294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9 |
发明(设计)人: | 李凤军;加赞法尔·阿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58 | 分类号: | H04L12/58;H04L2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尚志峰;吴孟秋 |
地址: | 518057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消息 获取 方法 融合 业务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消息的获取方法及 融合消息业务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网络IP化的趋势下,传统电信业务向IP化的下一代 网络转变,第三代移动通信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简称为3GPP)、3GPP2以及TISPAN(Telecommunication and Internet converged Services and Protocols for Advanced Networking) 标准组织都将会话初始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简称为SIP) 作为下一代核心网络的基础协议,应用SIP的IP网络已作为业务应 用的网络基础。在基于SIP的网络中,用户的一个号码可以绑定多 个终端。
在传统网络中,用户获取消息的方式有push和pull两种方式。
对于push方式,网络侧系统将延迟消息push到用户的多个终 端上,这样多个终端都能接收到延迟消息,保证了用户的体验。
而对于pull方式,将产生如下问题:
问题1:在传统网络中,用户进行一次延迟消息的获取后,后 续就无法再进行获取该延迟消息了。在用户是一机双号或一机多号 的情况下,用户采用第一号码进行一次延迟消息的获取后,其第二 号码就无法再获取延迟消息,这导致了其他号码的资源浪费,降低 了用户的体验;
问题2:在传统网络中,一群组包括若干用户,每一用户对应 一个号码,当群组任一用户获得延迟信息后,群组其他用户就无法 再获取延迟消息,由于群组的关联性,其他用户也没有必要再去获 取延迟消息,这将导致群组其它用户的资源浪费,也降低了用户的 体验。
问题3:在基于SIP的网络中,由于用户存在多个终端,且在 多个终端都有机会获取延迟消息的情况下,其中一个终端获取延迟 消息后,其他终端就无法再获取延迟消息了,这导致了其他终端的 资源浪费,也降低了用户的体验。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消息的获取方法及融合消 息业务系统,已解决上述问题至少之一。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消息的获取方法,包括:步 骤1,延迟消息处理模块接收消息,并发送通知消息到由一个号码 绑定的多个终端,其中,通知消息中携带有消息的消息标识;步骤 2,响应于来自多个终端中接收到通知消息的一个终端的请求消息, 延迟消息处理模块向一个终端发送请求消息中携带的消息标识的部 分或全部对应的消息的部分或全部内容;步骤3,延迟消息处理模 块向多个终端中接收到通知消息的其他终端发送删除请求消息,用 以请求其他终端删除接收到的通知消息。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消息的获取方法,步骤1, 延迟消息处理模块接收消息,发送通知消息到由一个号码绑定的多 个终端,其中,通知消息中携带有消息的消息标识;步骤2,响应 于来自多个终端中接收到通知消息的各个终端的请求消息,延迟消 息处理模块分别向各个终端发送请求消息中携带的消息标识的部分 或全部对应的消息的部分或全部内容;步骤3,在延迟消息处理模 块向接收到通知消息的所有终端都发送消息后,延迟消息处理模块 删除消息或转存消息到其他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应用于群组系统,提供了一种消息的 获取方法,包括:步骤1,延迟消息处理模块接收消息,并发送通 知消息到群组用户的多个终端,其中,通知消息中携带有消息的消 息标识;步骤2,响应于来自多个终端中接收到通知消息的一个终 端的请求消息,延迟消息处理模块向一个终端发送请求消息中携带 的消息标识的部分或全部对应的消息的部分或全部内容;步骤3, 延迟消息处理模块向多个终端中接收到通知消息的其他终端发送删 除请求消息,用以请求其他终端删除接收到的通知消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6949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