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会议业务的实现方法、设备和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72832.6 | 申请日: | 2008-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861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31 |
发明(设计)人: | 武猛;陈悦;冯斌;胡碧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18 | 分类号: | H04L12/18;H04L29/06;H04M3/5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29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会议 业务 实现 方法 设备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会议业务的实现方法、设备和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会议业务,会议业务是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的补充业务之一,开始会议业务是进行其他会议操作的基础。
开始会议业务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从空闲状态开始会议,即用户在没有建立任何呼叫之前,先启动会议业务,另一种是从一个运行状态的呼叫开始会议,即如用户A已经和用户B建立呼叫的情况下,启动会议业务。
网络协议多媒体子系统(IMS,Internet Protocol Multimedia Subsystem)是下一代网络中提供基于网络协议(IP,Internet Protocol)的多媒体会话控制的子系统,包括所有提供音频、视频、文字、即时消息等多媒体业务控制的核心网网元,采用会话初始化协议(SIP,Session Initial Protocol)作为IMS控制层协议来承载呼叫控制信令,提供统一的多媒体业务和应用。例如在ETSI的TS 183 005标准中定义了实现会议业务的流程。
发明人在研究中发现,电信网络在演进到IMS架构以后,传统的ISDN终端用户的业务需求仍然会大量存在,而现在技术中,在IMS架构下,现有的标准只是定义了在SIP中如何申请会议资源并把对端用户邀请到会议中,但是并没有定义从DSS1怎么转换到SIP协议,即在IMS架构下,无法实现ISDN用户开始会议的业务。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会议业务的实现方法、设备和系统,能够在IMS架构下,基于传统的ISDN,实现终端开始会议的业务。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会议业务的实现方法,包括:
第一接入节点接收的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一设备消息,所述第一设备消息指示要求开始与第二用户设备间的会议业务,所述第一设备消息符合1号数字用户信令的要求;
所述第一接入节点将所述第一设备消息映射为符合会话初始化协议的要求的第一邀请消息;
所述第一接入节点将所述第一邀请消息发送给应用服务器。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接入节点设备,包括:
消息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的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一设备消息,所述第一设备消息指示要求开始与第二用户设备间的会议业务,所述第一设备消息符合1号数字用户信令的要求;
映射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设备消息映射为符合会话初始化协议的要求的第一邀请消息;
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邀请消息发送给应用服务器。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另一种接入节点设备,包括:
消息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应用服务器发送的第二邀请消息,所述第二邀请消息指示要求第二用户设备加入会议,所述第二邀请消息符合会话初始化协议的要求;
映射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二邀请信息映射为符合1号数字用户信令的第一通知消息;
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通知消息发送给的第二用户设备。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包括:
第一接入节点设备、第二接入节点设备;
所述第一接入节点设备用于接收的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一设备消息,所述第一设备消息指示要求开始与第二用户设备间的会议业务,所述第一设备消息符合1号数字用户信令的要求;将所述第一设备消息映射为符合会话初始化协议的要求的第一邀请消息;将所述第一邀请消息发送给应用服务器。所述第二接入节点设备用于接收应用服务器发送的第二邀请消息,所述第二邀请消息指示要求第二用户设备加入会议,所述第二邀请消息符合会话初始化协议的要求;将所述第二邀请信息映射为符合1号数字用户信令的第一通知消息;将所述第一通知消息发送给的第二用户设备。
从上述发明内容可知,使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在IMS架构下,基于传统的ISDN,实现终端开始会议的业务。
附图说明
图1、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会议业务的实现方法的信令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接入节点设备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接入节点设备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7283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