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平板对象的辨识管理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73014.8 | 申请日: | 2008-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231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9 |
发明(设计)人: | 吴敏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纵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57/00 | 分类号: | B65G5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原华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9 | 代理人: | 寿宁;张华辉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平板 对象 辨识 管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平板对象的辨识管理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快速、正确及有效率的完成平板对象的整理作业的平板对象的辨识管理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习用的平板类型产品在量产过程中,常发生混料、混批以及混向的情形,且而质量与数量也很难控管,而一般为解决混料、混批以及混向的状况时,通常是完全依赖人工方式依据各平板类型产品的料号、批号进行逐片清点确认与辨识,以完成分料、分批以及整向作业。
但是以人力进行分料、分批以及整向作业时,常会因为平板类型产品以及人为的因素,而无法快速的进行有效率的识别,并且容易出错,使得一般在处理混料、混批以及混向的情形时浪费许多的人力及物力。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平板对象的辨识管理方法在整理作业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方法又没有适切的辨识方法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的平板对象的辨识管理方法,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平板对象的辨识管理方法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的平板对象的辨识管理方法,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可快速、正确及有效率的完成平板对象的整理作业。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平板对象的辨识管理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在平板对象的周缘及至少一表面处分别设有第一辨识区及第二辨识区;在多数平板对象整齐叠放时,利用其周缘的第一辨识区进行判别,而将具有不同第一辨识区位置的平板对象挑出;之后以第二辨识区作相关的比对确认,以进行正确位置的归放,藉以完成平板对象的整理作业。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平板对象的辨识管理方法,其中所述的平板对象上是选定一预定区块,并在该区块中定义出数值标示的起始点,而当第一辨识区在设置时,则配合起始点作为所需设置位置的依据。
前述的平板对象的辨识管理方法,其中所述的第一辨识区是以钻孔、切割、激光切割、或压剪方式在平板对象周缘处形成至少一凹槽。
前述的平板对象的辨识管理方法,其中所述的第一辨识区是以激光、喷印、钢印或网印方式在平板对象周缘处形成至少一色线。
前述的平板对象的辨识管理方法,其中所述的第二辨识区是以激光、喷印、钢印或网印方式在平板对象表面处形成至少一形成料号、批号、序号、文字或条形码。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平板对象的辨识管理方法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本发明平板对象的辨识管理方法可有效改善习用的种种缺点,可快速、正确及有效率的完成平板对象的整理作业,进而使本发明具有技术更进步、更实用、更符合使用者所需的功效。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平板对象的叠放状态的外观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各平板对象的正常叠放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平板对象的混料、混批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平板对象的混向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一辨识区的定义制作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一辨识区的另一定义制作示意图。
10:平板对象 11:第一辨识区
111:凹槽 12:第二辨识区
A:区块 B:另一区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平板对象的辨识管理方法其具体实施方式、步骤、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纵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纵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7301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