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连杆式发动机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73231.7 | 申请日: | 2008-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2421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06 |
发明(设计)人: | 高桥直树;富田全幸;牛岛研史;平谷康治;土田博文;青山俊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2B77/00 | 分类号: | F02B7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何立波;张天舒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杆 发动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连杆式发动机,更详细地说,涉及一种多连杆式发动机的连杆几何形状。
背景技术
正在开发由多个连杆连结活塞销和曲柄销的发动机(以下称为“多连杆式发动机”)。上述多连杆式发动机具有:上连杆,其经由活塞销与在气缸内往复运动的活塞连结;下连杆,其可自由旋转地安装于曲轴的曲柄销上,同时经由上销与上连杆连结;以及控制连杆,其经由控制销与该下连杆连结,并以摆动中心轴为中心进行摆动。
上述多连杆式发动机,与以一个连杆(connecting rod)连结活塞和曲轴的发动机(这是通常的发动机,但将该发动机和多连杆式发动机进行对比,以下称为“单连杆式发动机”)相比,如图6(A—2)所示,由于相对于曲轴的直径,扩大为与上销轨迹的上下方向长度大概一致的活塞冲程,所以具有顶盖高度(整体高度)不高而容易长冲程化的特性。正在研究灵活运用上述特性的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仅以活塞必要最小限度形成滑动部(活塞裙座)。另外在气缸套上设置缺口部,使曲轴的平衡锤和连杆部件能够通过。通过这样可以降低气缸套下端以及活塞下止点的位置,使发动机的整体高度不高而实现长冲程化。此外,作为其他的关联的专利文献,包括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专利文献4。
专利文献1:特开2006-183595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1-227367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02-61501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2005-147068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如上述所示,如果在气缸套下端形成缺口部,则该缺口部周边的气缸套的刚度将减弱。另一方面,与气缸套的面积减小的部分相对应地,在缺口部周边气缸套所承受的表面压力变高。因此,如果活塞的推力载荷大,则有可能使气缸套变形,使气缸套和活塞裙座之间的接触状态恶化。另外,如果活塞的推力载荷大,则有可能由气缸套的缺口部的边缘将活塞裙座的润滑油膜刮去。
本发明是着眼于本发明人发现的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连杆式发动机的连杆几何形状,其即使在气缸套的下端形成缺口部等,下端的气缸轴向的位置不恒定而至少一部分的位置不同,也可以抑制气缸套的变形。
本发明通过下述解决方法解决上述问题。此外,为了容易理解,附加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对应的标号,但不限于此。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连杆式发动机的连杆几何形状,其具有:上连杆11,其经由活塞销21与在气缸31内往复运动的活塞32
连结;下连杆12,其可自由旋转地安装于曲轴33的曲柄销33b上,同时经由上销22与上连杆11连结;以及控制连杆13,其经由控制销23与下连杆12连结,并以摆动中心轴24为中心进行摆动,
该多连杆式发动机的连杆几何形状的特征在于,
上述气缸31的气缸套31a形成为,气缸轴向的下端位置31b、31c、31e不恒定而至少一部分的下端位置不同,
在与上述气缸套下端的最上部31b相比,活塞裙座的下端位于下方的曲轴角的范围内,从曲轴的轴向观察,上连杆轴线与气缸轴线所成的角度最小。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从曲轴的轴向观察而在上连杆的轴线与气缸的轴线所成的角度最小的定时,与气缸套下端的最上部相比,活塞裙座下端位于下方。即,由于与气缸套下端的最上部相比活塞裙座下端位于下方,是从曲轴的轴向观察上连杆的轴线与气缸的轴线所成的角度最小的定时,所以即使形成为气缸套的下端位置不恒定而至少一部分的位置不同,也可以有效地抑制气缸套的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多连杆式发动机的图。
图2是表示活塞的形状的图。
图3是表示活塞的运动的图。
图4是表示多连杆式发动机的气缸套的图。
图5是说明多连杆式发动机的活塞加速度特性的图。
图6是更详细地说明多连杆式发动机的几何形状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
图7是从图6(B—1)的箭头VII方向观察活塞附近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对比例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多连杆式发动机的几何形状的第2实施方式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多连杆式发动机的几何形状的第3实施方式的图。
图11是表示气缸套的其他的形状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等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7323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