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创椎间融合器及导入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73567.3 | 申请日: | 2008-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320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发明(设计)人: | 郑诚功;曾永辉;江长蓉;魏鸿文;游秉圣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诚功 |
主分类号: | A61B17/70 | 分类号: | A61B17/70;A61B17/9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原华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9 | 代理人: | 寿宁;张华辉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创椎间 融合 导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创椎间融合器及导入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椎间融合手术的器械,令该椎间融合器得以植入病患椎节间平行于人体冠状面的微创椎间融合器及导入装置。
背景技术
脊椎除了支撑起人体的上半身、头部,并以肋骨、胸骨保护内脏外,最重要的是,脊柱中穿有传达信息的中枢神经,及由各椎间孔穿出的神经,构成庞大且精密的系统,维持人体各个部位与器官正常运作,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脊椎亦会慢慢退化,其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椎间盘退化,椎间盘因退化而造成椎体间原有的稳定性降低,或因丧失水分与弹性造成椎间盘高度减低、椎间狭窄,对病患带来的症状有下背痛,其疼痛亦可能辐射至大腿及臀部,也有可能会挤迫到脊椎神经根,而发生神经痛或功能性障碍等问题。
上述病症所用的手术治疗方法,常见的是利用椎间融合术(spinalinterbody fusion)来达成,椎间融合术的原理是将椎间融合器利用手术置入患处的椎间,用以撑开且导正椎体间的距离,避免压迫神经根而引发其他病症,最后令椎节融合,使得其椎节间更加稳固,然而,椎间融合术的手术方式又有分为,后方脊椎融合术(posterior spinal fusion,PL)、横棘突间后侧方脊椎融合术(postero-lateral spinal fusion,PLF)、后入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interbody fusion,TLIF)、前入路椎间融合术(anterior interbody fusion,AIF)等,每种手术又有数种椎间融合器供搭配使用,不同的手术方式代表不同的开刀切入方向,例如,有的须从复腔切入,可置入较大的椎间融合器,但术后对患者带来的伤口较大,愈合时间漫长,实为其不足之处,其中,较符合微创手术(minimal invasivesurgery)的方式,首推横棘突间后侧方脊椎融合术(postero-lateralspinal fusion,PLF),该种手术方法可避开人体器官将椎间融合器植入而达成微创手术,但是,最大问题在于,现有习知横棘突间后侧方脊椎融合术(postero-lateral spinal fusion,PLF)所植入的融合器无法以平行于人体冠状面的方向置于椎体间,使植入的融合器无法均匀受力,其原因在于手术切入的方向较为固定无法变动,植入融合器的角度亦受限,再加上微创 手术所植入的椎间融合器较小,其植入的位置、角度及形状等相关定位准确度,容易影响椎节间的压力是否均匀分布,直接关系椎间融合初期的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诚功,未经郑诚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7356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芒果冰淇淋的制作方法
- 下一篇:一种可降解口香糖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