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正极和锂离子二次电池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74506.9 | 申请日: | 2008-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3115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13 |
发明(设计)人: | 德永敬士;尾花良哲;中村利一;明石宽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索尼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4/02 | 分类号: | H01M4/02;H01M4/62;H01M4/36;H01M4/48;H01M4/58;H01M10/4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余 刚;吴孟秋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正极 锂离子 二次 电池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发明包含于2007年11月6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专利 申请JP2007-288408涉及的主题,将其全部内容并入本文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合用于例如锂离子二次电池等的正极,并且 还涉及一种采用这样的正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诸如移动电话、摄像机以及膝上型个人计算机的 便携式信息电子装置的普及,对于实现这些装置的高性能、小型化 以及轻量化的需求迅速增加。
作为用于这些装置的电源,使用一次性的原电池和可重复使用 的二次电池。从经济性、性能、小型化、轻量化等的良好综合平衡 的角度来看,在这些二次电池中,对锂离子二次电池的需求已日益 增加。
尤其是,近年来,为了实现便携式信息电子装置的更高性能, 不仅需要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二次电池,而且需要增强其循环特 性。
首先,关于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有效的方法之一是 使用每单位体积具有高放电容量的正极。为了实现这样的正极,已 知(a)活性物质的选择和(b)增加充电上限电压是很重要的。近 年来,广泛地进行了对于通过增加充电上限电压来获得高能量的研 究。
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除了LiCoO2等之外, LiNiO2、LiMn2O4等也是已知的。
这里,尽管LiNiO2具有约为190mAhg-1的相对高的容量,但 是为了获得高容量,必需降低放电截止电压。然而,可以说由于 LiNiO2的平均电压低,所以不适合于需要高电功率的应用,例如用 于膝上型个人计算机的应用。此外,LiMn2O4的容量低,使得不适 合于获得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由于这些原因,对于应用于膝上型个人计算机的高充电电压锂 离子二次电池,可以说在前述的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中,特别适合 的是具有高平均放电电压的LiCoO2。
在使用LiCoO2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和使用碳材料作为负极活性 物质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其充电终止电压为4.1V至4.2V。在这 样的充电条件下,仅利用了正极的约50%~60%的理论容量。
因此,如果可以增大充电电压,则使得相对于理论容量以70% 以上的比例来利用正极的容量成为可能,并且使获得高容量和高能 量密度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成为可能。
实际上,例如,如在WO 03/019731中披露的,已知通过将充 电时的电压增加至4.30V以上,可以显示出高能量密度。
另一方面,对于循环特性的增强,在锂离子二次电池中,可以 使用通过在作为集电体的铝箔上涂覆正极混合物而获得的材料,所 述正极混合物是由正极活性物质(例如,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 等)、粘结剂(例如,碳氟树脂等)、导电剂等组成。
然而,本发明的发明人将现有的最大在4.2V下工作的锂离子 二次电池的充电电压设定为超过4.20V。结果,这样类型的电池显 然存在固有的问题,即每次循环可以提取的放电量降低。
产生该问题的原因,可能有多种不同的因素,包括由于活性物 质、导电剂和集电体的接触面积减少而引起的电子转移阻力增加、 电解液的改性、以及由于表面覆膜的增加而引起的扩散阻力增加。 在这些因素中,关于由于活性物质、导电剂和集电体的接触面积减 少而引起的电子转移阻力增加,增加充电的上限电压使得正极混合 物在高度氧化性的气氛中的粘着性降低的问题被认为其中一个因 素。
实际上,在使用PVDF(聚偏二氟乙烯)粘结剂(一种碳氟树 脂)的电池中,在4.2V的上限电压和高于4.2V的上限电压的充 电电压下进行充电-放电循环;在充电-放电循环之后,将电池拆开; 然后取出正极。结果,可以确认,在高于4.2V的充电电压下进行 充电-放电循环的情况下,正极混合物和集电体之间的剥离很明显。
如上所述,在作为碳氟树脂的PVDF粘结剂中,明显的是,正 极混合物的粘着性降低并且在高于4.2V的上限电压的充电电压下 进行充电-放电循环的情况下,循环特性明显劣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索尼株式会社,未经索尼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7450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投饵机
- 下一篇:一种保温隔热复合墙面陶瓷砖及其制作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