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鞍座型车辆的风挡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74612.7 | 申请日: | 2008-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2308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06 |
发明(设计)人: | 松尾尚史;仓川幸纪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J17/02 | 分类号: | B62J1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马高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鞍座型 车辆 风挡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鞍座型车辆的风挡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鞍座型车辆的风挡装置(挡屏),有的在车体前部的中央具备把向车辆前方开口的空气导入口与向车辆上方开口的空气吹出口连通的通风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这样通过所述通风道把来自车辆前方的行走风向上方引导,与没有该通风道的一般风挡装置相比就在抑制风挡高度的基础上提高了风挡效果。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036062号公报
但在上述的风挡装置中,所述通风道部分的厚度增加,特别是在乘坐人员正面立起部位的左右侧壁部有可能容易进入越过风挡的视场,因此,希望改善这点。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鞍座型车辆的风挡装置,在车体前部的中央具备把来自车辆前方的行走风向车辆上方引导的通风道,使在乘坐人员正面立起部位的左右侧壁部难于进入越过风挡的视场。
作为解决上述课题的方法,本发明内容1记载发明的鞍座型车辆(例如实施例的机动两轮车1)的风挡装置(例如实施例的挡屏25、125)在车体前部的中央具备:把向车辆前方开口的空气导入口(例如实施例的空气导入口32)与向车辆上方开口的空气吹出口(例如实施例的空气吹出口33)连通的通风道(例如实施例的通风道31、131),其中,所述通风道具有:从所述空气导入口向后方延伸的导入部(例如实施例的弯曲部31a)和与该导入部相连并在乘坐人员的正面立起直到所述空气吹出口的立起部(例如实施例的直线部31b、131b),所述立起部被设置成后壁部(例如实施例的后壁部35)的左右宽度(例如实施例的左右宽度H2、H4)比其前壁部(例如实施例的前壁部36)的左右宽度(例如实施例的左右宽度H1、H3)窄。
本发明内容2记载的发明是所述立起部的左右侧壁部(例如实施例的左右侧壁部37、137)被设置成朝向后方使相互的间隔变狭窄地倾斜。
本发明内容3记载的发明是把所述左右侧壁部形成的角度(例如实施例的θ1~θ3)设置在25°~35°的范围。
根据本发明内容1记载的发明,在从乘坐人员的观察点看在乘坐人员正面立起的立起部的左右侧壁部时,各自的左右宽度被抑制,越过风挡的视场宽阔,能够提高乘车位置处的开放感。
根据本发明内容2记载的发明,乘坐人员正面立起部的左右侧壁部沿来自其后方乘坐人员观察点的视线地进行倾斜,能够使从乘坐人员观察点看时的左右侧壁部各自的左右宽度更加被抑制。
根据本发明内容3记载的发明,相对位于立起部后方标准范围的乘坐人员观察点来说,能够抑制看立起部的左右侧壁部时的各自的左右宽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机动两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上述机动两轮车的前罩在左右方向正交的剖面图;
图3是上述前罩的沿乘坐人员视线的剖面图;
图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与图3相当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上述第二实施例变形例的与图3相当的剖面图。
符号说明
1机动两轮车(鞍座型车辆) 16、116前罩(风挡装置)
25、125挡屏 31、131通风道 31a弯曲部
31b、131b直线部(立起部) 32空气导入口
33空气吹出口 35后壁部 H2、H4左右宽度
36前壁部 H1、H3左右宽度 37、137左右侧壁部
θ1~θ3角度 J乘坐人员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左右等的方向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则与车辆的方向相同。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箭头LH表示车辆左方、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
[实施例1]
图1所示的机动两轮车(鞍座型车辆)1例如是具有低踏脚板2的小型摩托车型的车辆,其前轮3被伸缩式前叉4支承,该前叉4经由转向轴杆5而被车体架6前端的头管7能够转向地支承。车体架6具有从头管7向后下延伸后弯曲并进而向后上延伸的主管8。转向用的车把9安装在转向轴杆5的上端部。
摆动单元10以其前端侧为中心能够摇动地支承在车体架6的后部。摆动单元10把发动机11和动力传递机构12构成一体,且在其后端侧的输出轴上安装驱动轮即后轮13。在摆动单元10的后端部与车体架6的后端部之间设置缓冲用的后缓冲器1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7461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堆叠半导体封装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磁场条件下配合物小晶体合成评价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