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由废旧混凝土制作的发泡混凝土及其生产方法和用途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75888.7 | 申请日: | 2008-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9190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25 |
发明(设计)人: | 梁林华;梁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梁林华;梁彬 |
主分类号: | C04B38/00 | 分类号: | C04B38/00;C04B28/00;C04B18/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5北京市朝阳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废旧 混凝土 制作 发泡 及其 生产 方法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泡混凝土,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建筑垃圾制作的发泡混凝土及其生产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建设工程施工、维修或者拆除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旧混凝土;此外,利用混凝土施工和生产建筑构件过程中会形成大量的废品、次品和残料,也产生大量的废旧混凝土,这些废旧混凝土的处理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传统的做法是将这些废旧混凝土作为垃圾予以抛弃或填埋,这无疑是一种浪费和对土地资源的破坏。目前还有一种处理方法,即将废弃混凝土块经过破碎、清洗、分级后,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形成再生混凝土骨料。但再生混凝土骨料的回收和利用仍然是建筑垃圾处理与资源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此外,由于天然资源趋于枯竭,利用传统的沙子、石子、水泥等作为原料生产发泡混凝土的成本亦越来越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建筑垃圾处理问题,尤其是废旧混凝土处理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由废旧混凝土制作的发泡混凝土。利用废旧混凝土生产发泡混凝土能够使固体废料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且具有利废、环保、节能、成本低、可循环再生等优点,能够生产出具有多种良好性能和用途广泛的发泡混凝土。
将建设工程施工、维修、拆除或者混凝土构件制作过程中产生的废旧混凝土经过破碎,必要时经过清洗,筛分后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即形成再生混凝土骨料。再生混凝土骨料中,含有粗骨料、细骨料和粉末以及其他成分。再生混凝土骨料可以部分或者全部替代天然骨料,其中的再生粗骨料和再生细骨料可以部分或者全部替代碎石和砂子。
本发明的由废旧混凝土制作的发泡混凝土,由胶凝浆体和泡沫混合后形成,所述胶凝浆体中含有废旧混凝土经过破碎、筛分后形成的再生混凝土骨料、水泥和水。
将再生混凝土骨料、水泥和水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形成胶凝浆体,将所述胶凝浆体和发泡剂产生的泡沫混合,形成泡沫浆体,泡沫浆体凝固后即为本发明的发泡混凝土。
通过调整再生混凝土骨料的颗粒尺寸、再生混凝土骨料和水泥之间的比例以及发泡率能够生产出不同强度等级和密度的轻质发泡混凝土。
所述胶凝浆体中还可以含有砂子、碎石、熟石灰或者粉煤灰。在其原料中加入砂子或者碎石,实际上使再生混凝土骨料部分替代砂子或者碎石;在胶凝浆体中加入生石灰,即可使最终形成胶凝浆体中含有熟石灰,能够提高浆体的粘稠度,增强胶凝作用,提高发泡混凝土的强度;粉煤灰具有细度好、质量轻、调节水化作用等优点,有利于发泡混凝土的水化反应,并有利于泡沫气孔的形成。
所述胶凝浆体中的再生混凝土骨料的颗粒直径介于0.01毫米到6毫米之间。由于再生混凝土骨料中含有不同尺寸的硬化的废旧混凝土颗粒和碎石,通过缩小颗粒的尺寸,一方面有利于泡沫孔的形成,另一方面颗粒缩小后,比表面积增大,能够增加颗粒与水泥之间的凝结面积,增加了黏结力,提高发泡混凝土的强度。
本发明的由废旧混凝土制作发泡混凝土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将废旧混凝土破碎、筛分,形成再生混凝土骨料;
b.在搅拌器中加入步骤a产生的再生混凝土骨料、水泥和水,搅拌均匀,形成胶凝浆体;
c.将发泡剂注入发泡剂桶,加入适量的水稀释并搅拌,形成发泡剂水溶液;
d.将步骤b形成的胶凝浆体和步骤c形成的发泡剂水溶液按照一定的比例抽吸到高压喷射泵中,胶凝浆体和发泡剂产生的泡沫混合,形成泡沫浆体;
e.利用高压喷射泵将步骤d产生泡沫浆体喷射,并进行现场浇注或者模具浇注,使其成型并凝固。
前述制作发泡混凝土的方法中,步骤a形成的再生混凝土骨料的颗粒直径介于0.01毫米到6毫米之间;实施步骤b时还可以加入砂子、碎石、生石灰或者粉煤灰,加入的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所以形成的胶凝浆体中含有熟石灰,为了便于搅拌,最好采用生石灰粉;实施步骤c时还可以在发泡剂中加入稳泡剂,加入稳泡剂能够提高泡沫的稳定性,即延长泡沫从形成到破灭的时间,进一步提高发泡混凝土的性能、质量、成品率和合格率;步骤d形成的泡沫浆体经高压喷射泵喷射,并进行现场浇注或者模具浇注,使其成型并凝固后,即形成发泡混凝土制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梁林华;梁彬,未经梁林华;梁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7588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连接器的开启方法及其使用的开启装置
- 下一篇:一种虚拟键位引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