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管接头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75933.9 | 申请日: | 2008-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2436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06 |
发明(设计)人: | 胜田耕司;兴津政幸 | 申请(专利权)人: | SMC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L37/44 | 分类号: | F16L37/44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徐申民 |
地址: | 日本国东京都千代田区外神***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接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通过插口和插头的连接和分离来开闭液流流经的流体通道的管 接头。
背景技术
以往,当插口和插头彼此连接和分离时,业已使用管接头用于自动开闭流体通道。利 用管接头,当插口和插头分离时使得阀体自动开闭,因而流体通道被阻断,并且防止流体 泄漏。
举例来说,如图10所示,日本专利2732017号中披露的管接头1中,外圆周部包括 锁珠2。管接头1配备有其中以可滑动方式保持操作套筒3的前部管状部4,以及与前部 管状部4的后端部连接的后部管状部5。插口体6由前部管状部4和后部管状部5构成。 插口体6的内部设置有阀动机构9。该阀动机构9包括形成为具有圆柱形状的阀保持件7 和以可滑动方式插入到阀保持件7内部的阀体8。弹簧10介于阀体8和阀保持件7端部之 间,阀体8由弹簧10偏置至前部管状部4一侧。有一第一密封圈11安装于阀体8的外圆 周面上。第一密封圈11能够抵接于后部管状部5上形成的阀座12。
此外,第二密封圈13设置于后部管状部5和阀保持件7之间,第三密封圈14设置于 阀保持件7和阀体8之间,其能够使两者构件在其保持状态下密封。
另外,前部管状部4相对于后部管状部5呈非连接状态期间,阀体8在弹簧10的弹 性作用下前移,于是通过第一密封圈11与阀座12的抵接阻断流体通道15。而连接有前部 管状部4时,插入到插口体6中的前部管状部4的前端,抵接阀体8的端部,而受到前部 管状部4按压的阀体8则回缩克服弹簧10的弹性作用力。另外,通过第一密封圈11与阀 座12分离,流体通道15开启并处于连通状态。
此外,如图11A和图11B所示,日本实开昭58-041430号公报中披露的管接头中, 圆柱形状插口20其中配备有阀体22,该阀体22在压紧弹簧21的弹性作用下位移。阀体 22其中一端面设置为可安置于插口20内壁面设置的橡胶制成的阀座23上。另外,插头 24是通过插口20中设置的锁珠25插入到插头24的环形槽26中而从插口20的一端插入, 插头24和插口20便能够一体连接。
此外,日本专利2732017号的常规技术中,第一至第三密封圈11、13、14分别独立 设置,因而管接头1的装配元件数目增加,导致装配步骤数目以及成本均有所增加。
另一方面,日本实开昭58-041430号公报的常规技术中,当插头24从插口20一端插 入时,在插头24的端部与橡胶阀座23抵接之前,阀体22受到插头24的按压而与阀座23 分离。由此,在由阀座23进行密封之前,压力流体便从插口20流向插头24侧,结果是 压力流体往往从插口20和插头24之间泄漏。
此外,对于管接头的插头24,提供了插头24从插口20的端部插入的结构,其中通过 与阀座23抵接来维持插口20和插头24之间的液密状态。但在其插入方向的相反方向上 有来自阀座23的反向作用力作用于插头24,因而当插头24插入时便遇到阻力,使得连接 操作困难。
此外,当阀体22得到安置时,在阀体22位移方向的相同方向上有来自阀体22的座 合作用力作用于阀座23上,因而在有高压作用于阀体22的情况下降低了抗压性。
此外,用于切换压力流体的连通状态的阀体22配置为横切插口20和插头24内的流 体通道25,因而压力流体流过流动通道时有阻力产生,随之压力损耗有所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其组装得到改进的同时能够实现成本降低,防止压力流体 泄漏,而且压力流体能够可靠经其流过的管接头。
本发明其特征在于:
第一连接构件;
与第一连接构件连接成为一体的保持座;
可连接并可分开地安装于保持座的内部的第二连接构件构件;
设置于第一连接构件内部的阀动机构,该阀动机构能够切换第一连接构件和第二连接 构件之间流过的压力流体的流动状态;以及
密封构件,具有保持在第一连接构件和保持座之间的第一密封部、能够与第二连接构 件抵接的第二密封部、以及阀动机构的阀体可安置于其上的第三密封部。
本发明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通过下面结合以示范例方式给出本发明优选 实施例的附图所进行的说明会变得更为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管接头的总体纵向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SMC株式会社,未经SMC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7593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