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动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77489.4 | 申请日: | 2008-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4513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03 |
发明(设计)人: | 约翰·K·哈丁;托尔斯滕·格哈特;史蒂夫·弗莱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7 | 分类号: | B62D25/07;B60R9/045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衷诚宣 |
地址: | 美国密执***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动车辆 | ||
1.一种用于安装在机动车辆的车顶上的可收起车顶架,包括在使用时延伸通过 所述机动车辆宽度的伸长型承载横梁,所述伸长型承载横梁由铰接在一起的至少两个 薄伸长板形成以使车顶架从展开状态移动至收起状态,在所述展开状态所述伸长型承 载横梁的支撑面充分地隔离在所述机动车辆的所述车顶的上方,在所述收起状态所述 至少两个薄伸长板在所述机动车辆的所述车顶上折叠平放以最小化车顶架的收起高 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收起车顶架,其特征在于,车顶架进一步包括位于所述 车顶架的每一端以选择性地保持车顶架处于展开状态的锁紧机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收起车顶架,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车顶架每一端的所 述锁紧机构连接在一起以使得操作一个锁紧机构会自动地操作另一个锁紧机构。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可收起车顶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伸长型承 载横梁由铰接在一起的上、下、前和后薄伸长板形成以形成可折叠的平行四边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收起车顶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伸长型承载横梁在每个 端通过可折叠垂直部固定至所述车顶,当所述车顶架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可折叠垂直 部用于将由所述伸长型承载横梁的上薄伸长板形成的所述支撑面从所述车顶隔离开, 其中每个可折叠垂直部由铰接在一起的上、下、前和后薄板形成以形成可折叠的平行 四边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收起车顶架,其特征在于,用于形成所述伸长型承载横 梁的所述前和后薄伸长板为U型,每个所述前和后薄伸长板具有两个由中央桥部连接 的端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收起车顶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和后薄伸长板的所述 端部形成所述可折叠垂直部的所述前和后薄板,且所述伸长型承载横梁的上薄伸长板 形成所述可折叠垂直部的上薄板。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收起车顶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薄伸长板在一个边上 铰接至所述前薄伸长板,且在相对边上铰接至所述后薄伸长板,所述前和后薄伸长板 铰接至所述伸长型承载横梁的所述下薄伸长板的各自相对边并铰接至形成所述可折 叠垂直部的下薄板的各自相对边。
9.如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可收起车顶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叠垂 直部的下薄板用于将所述车顶架固定至所述机动车辆的所述车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收起车顶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下薄板通过基板 固定至所述车顶,并且在所述车顶架相同端上的相应锁紧机构通过相同的基板固定至 所述机动车辆的所述车顶。
11.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收起车顶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顶架由铰接的第 一和第二薄支撑板形成以形成可折叠的A型结构,所述第一和第二薄支撑板的设置为 这样,在展开状态所述第一和第二薄支撑板相对于彼此呈角度设置,在收起状态所述 第一和第二支撑板一个在另一个之上地折叠平放在所述车辆的所述车顶上方。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收起车顶架,其特征在于,第三薄板铰接至所述第一 薄支撑板,所述第三薄板可与所述第二薄支撑板接合以形成在展开状态的所述支撑 面。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收起车顶架,其特征在于,在展开状态所述第一和第 二薄支撑板相对于彼此呈角度设置,在收起状态所述第一和第二薄支撑板一个在另一 个之上地折叠平放于所述车辆的所述车顶上方并且所述第三薄板在所述车辆的所述 车顶的上方折叠平放。
14.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可收起车顶架,其特征在于,连杆机构将所述第三 薄板连接至所述第二薄支撑板以当所述第一和第二薄支撑板在所述收起状态和展开 状态间移动时控制所述第三薄板的运动。
15.如权利要求12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可收起车顶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车顶 架处于所述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三薄板的元件与所述第二薄支撑板的元件的边缘接合 以结合所述第一和第二薄支撑板形成承载横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特环球技术公司,未经福特环球技术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77489.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