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光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77768.0 | 申请日: | 2008-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427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发明(设计)人: | 林崇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宇威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37/03 | 分类号: | H05B37/03;G09G3/36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赵蓉民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南县***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光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发光装置。
背景技术
在液晶显示设备(LCD apparatus)中,一般是使用冷阴极荧光灯作为背光模块的发光单元。然而,因为冷阴极荧光灯对于色彩的表现较不如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因此,在发光二极管的技术逐渐成熟的前提下,目前已有业者将发光二极管作为发光装置使用。
请参照图1所示,习知的发光装置1具有一电源供应电路11及多个发光二极管12,其通过电源供应电路11提供电源至各发光二极管12,以使各发光二极管12发光。
然而,在习知技术中,并未利用其它的检测电路来检测各发光二极管12的状态。因此,当有任何的发光二极管12损坏形成开路O时,也没有其它控制电路来关闭电源供应电路11,使其停止供应电源至损坏的发光二极管12中。另外,若发光二极管12已达最大亮度,电源供应电路11也无法相应地调整提供至发光二极管12的电源大小,而这些情况都会造成电能的损耗与浪费。
因此,如何能对发光装置的电源做更有效的控制,并减少电能的损耗与浪费,实属当前重要课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能对发光电路的电源做更有效的控制,以减少电能损耗与浪费的发光装置。
为达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的一种发光装置包含一电源供应电路、一发光电路及一检测控制电路。电源供应电路输出一电流。发光电路与电源供应电路电连接,并具有串联连接的多个发光单元。各发光单元具有相互电连接的一发光元件及一开关元件。检测控制电路检测发光电路的功率、或电压、或电流、或开关状态,而停止供应电流至发光电路。
承上所述,依据本发明的发光装置先通过检测控制电路检测发光电路的功率、或电压、或电流、或开关状态,而停止供应电流至发光电路。因此,本发明的发光装置可依据发光电路的状态,来对应地控制发光电路电流的供应,由此即可减少不必要的电能损耗与浪费。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习知的发光装置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发光装置示意图;以及
图3及图4为本发明的发光装置不同变化样式示意图。
元件符号说明:
1、2、2a、2b:发光装置
11、3:电源供应电路
12:发光二极管
4:发光电路
41:发光单元
411:发光元件
412:开关元件
5、5a、5b:检测控制电路
51:亮度控制单元
511:比较元件
512:电荷储存元件
513:感测元件
52:检测单元
53:电源控制单元
6:旁路开关电路
F:反馈信号
I:电流
O:开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相关附图,说明依据本发明的一种发光装置,其中相同元件以相同符号表示。
请参照图2所示,本发明的发光装置2包含一电源供应电路3、一发光电路4以及一检测控制电路5。
电源供应电路3输出一电流I,而电流I可为直流(DC)或交流(AC)。发光电路4与电源供应电路3电连接,并具有串联连接的多个发光单元41。各发光单元41具有相互电连接的一发光元件411及一开关元件412。其中,在本实施例中,以发光单元41具有多个发光元件411,且开关元件412与这些发光元件411并联连接为例作说明,然而其并非是限制性的。
发光元件411例如可为一发光二极管或一冷阴极荧光灯。在本实施例中,发光元件411以发光二极管为例作说明,然而其并非是限制性的。开关元件412例如为双极晶体管(BJT)或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在本实施例中,开关元件412以MOSFET作说明。
检测控制电路5检测发光电路4的功率、或电压、或电流、或开关状态。其中,功率例如为发光电路4的电功率或发光功率,电压或电流为发光电路4的端电压大小或电流大小,而开关状态为这些开关元件412的开关状态。
因此,当检测控制电路5检测到发光电路4的功率、或电压、或电流小于等于一阈值时,检测控制电路5即可使电源供应电路3停止供应电流I至发光电路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宇威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宇威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7776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