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正位移流体锁定接口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78527.8 | 申请日: | 2008-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9658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1 |
发明(设计)人: | T·M·切拉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泰科保健集团有限合伙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39/00 | 分类号: | A61M39/00;A61M1/00;A61M5/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范 莉 |
地址: | 美国马***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位移 流体 锁定 接口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07年6月27日提交的、序列号为No.60/937,298的美国临时 申请的权益和优先权,在此通过引用并入其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用于冲洗/锁定操作中的流体锁定接口,更具体地涉及在冲洗/ 锁定操作过程中与留置导管和注射器结合使用的正位移流体锁定接口(positive displacement fluid lock port)。
背景技术
众多技术用于给患者施予“医疗液体”(例如液体药物和冲洗/洛克溶液 (flush/lock solutions)。特别地,在需要反复地进行药物输注的情况下,经常通 过使用动脉介入导管来施予医疗液体,动脉介入导管经由相联的管线装置与一 个或多个医疗液体源流体地相互连接或可流体地相互连接。典型地,在长期的 药物治疗过程中,导管插入患者的静脉并留在那里用于多剂量静脉注射(IV) 输注。
关于反复地连接/断开动脉导管和液体药物源和管线装置,在完成给定的液 体药物输注之前或完成给定的液体药物输注时,通常习惯用冲洗溶液(例如盐 溶液)清洁动脉导管。输注前的冲洗证实动脉导管是准备好且无阻塞物的。输 注后的冲洗/锁定不仅彻底冲洗掉任何残留的液体药物以获得期望的治疗效果, 而且降低了动脉导管可能在多次输注之间例如由于可能以其它形式形成于动脉 导管中的血凝块而被堵塞的任何机会。
现在应用了许多方法用于提到的冲洗/锁定操作。这些技术通常需要使用冲 洗/洛克溶液,所述冲洗/洛克溶液包装在大容量多剂量的贮液器(例如大约 250ml或更大)或预先充注单位剂量的注射器(例如具有2、3、5或10ml的容 量)中。
冲洗/锁定操作还要求小心进行,以防止血液回流到导管中。I V.治疗中的 回流是通常用来描述冲洗/锁定操作后流回到导管中的流体的术语。问题是回流 的流体包含可能导致导管阻塞的血液或溶液。为了确保不发生回流,冲洗/锁定 操作提出两种技术:1)在冲洗/洛克溶液输送结束时,使用者在注射器活塞上 保持压力同时夹紧I.V.线;或者2)在输送最后0.5ml冲洗/洛克溶液时,将注射 器从I.V.接口断开连接或夹紧I.V.线。两种技术均在VAD中的流体上保持正压 力以防止流体和血液的回流。
例如,对于血液透析操作,导管通常用于吸入血液以用于透析治疗并且在 治疗之后使血液快速返回循环。在某些情形中,血液透析操作可能需要大口径 的静脉线导管。用于血液透析的导管通常包括两个相对大直径的内腔(通常模 制成一个导管),用于在血液透析操作过程中吸入并快速返回所需的血液。
导管连接器(例如导管与透析机管道系统、与I.V.线管道系统、与输注接口 的连接器)通常利用医疗产业的标准化路厄(Luer)锥形配件制成。这些配件 可以是阳接头或阴接头,并且包括标准化尺寸的锥形端部。通过匹配部分的压 配合完成连接。螺纹锁定配合或其它类型的紧固机构通常用于确保路厄配件的 压配合的完整性(integrity)。
所述导管的缺点是:随着时间过去,导管会被血栓阻塞。为了防止在多次 使用之间,例如在导管基本不起作用时的透析治疗和“中心”静脉(即上腔静脉、 下腔静脉、髂静脉等等)内的驻留之间在血管中的导管的凝固,导管的内腔通 常充注有洛克溶液,所述洛克溶液包括通常使用的抗凝血剂、肝磷脂的浓缩溶 液(高达每导管内腔10,000单位肝磷脂)。
在给导管充注洛克溶液后,将充注注射器从导管断开连接可能导致一些量 的吸回或回流,即导管吸取一些体液(例如血液),这可能导致其凝固等。
期望具有设计为最小化或减少回流意外而完全不依赖于使用者技术的注射 器组件等。
因此,需要一种有助于减少或消除回流意外并且与使用者技术无关的设备。
发明内容
本公开涉及在冲洗/锁定操作过程中与留置导管和注射器结使用的正位 移流体锁定接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泰科保健集团有限合伙公司,未经泰科保健集团有限合伙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7852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