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动车用非水系管橡胶组合物及采用其的非水系管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79988.7 | 申请日: | 2008-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0760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15 |
发明(设计)人: | 平井亮;宫岛敦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海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L11/00 | 分类号: | C08L11/00;C08L23/16;F16L11/08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 昕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动车 水系 橡胶 组合 采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用非水系管橡胶组合物及采用该组合物的机动车用非水系管。详细讲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真空制动器管、燃料管、输油管等机动车用非水系管的橡胶组合物及采用该组合物的机动车用非水系管。
背景技术
一般情况下,使用于制动器的真空伺服元件的真空制动器管(别名:マスタ—バツクホ—ス)与制动器增力装置和进气歧管(发动机)连接,具有在吸收发动机的振动及行驶时产生的振动的同时,将在进气歧管产生的负压传导到制动器增力装置的功能。而且,使用在通过将发动机的吸入负压传导到制动器增压器,使制动器的力增大,同时减轻制动器的操作力的回路中。一方面,燃料管连接燃料类系统的各部位,要求具有混合有机动车燃料汽油及柴油或乙醇及甲酯等的燃料不泄漏不蒸发而安全输送的功能。另外在输油管的情况下,要求具有准确传导油的输送及施加给油的正压的功能。
这样,在这些管内部,由于是称作矿物油及燃料的烃类的非极性液体及雾的流通,所以作为管的内层用材料,主要采用作为耐油性橡胶的丙烯腈-丁二烯橡胶(NBR)等,另外,作为管的外层用材料采用耐臭氧性及耐油性比较优良的氯丁二烯橡胶(CR)。若采用上述真空制动器管为例,例如:有方案提出如下构成的管,其具有丙烯腈-丁二烯橡胶(NBR)形成的管状的内层、在其外围面设置的补强纱层和采用设在其外围面的氯丁二烯橡胶(CR)形成的外层,在上述内层和补强纱层之间,介有采用氯磺化聚乙烯橡胶(CSM)形成的中间粘接层(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但是,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管,由于将较厚膜的CSM的中间粘接层介在内层和补强纱层之间,存在成本偏高的问题。另一方面,当使上述中间粘接层的膜厚变簿时,则内层和外层的层间粘接力变得不充分,将难以充分适应制品的高性能化、高寿命化。
一方面,作为机动车用水系管,例如提案有:外层由乙烯-丙烯-二烯/氯丁二烯橡胶的重量比为10/0~3/7的混合物构成的机动车用液压制动器管(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特开平8-113769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6-2432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上述专利文献2记载的机动车用液压制动器管,由于不是非水系管、是水类管,所以不能将上述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管构成,直接地应用于真空制动器管等非水系管。即上述专利文献2记载的自动车用液压制动器管的外层,由于乙烯-丙烯-二烯(EPDM)在基质中使氯丁二烯橡胶(CR)混入其中,所以将其直接地应用于真空制动器管、燃料管、输油管等非水系管的情况下,存在有耐油性显著变差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问题而开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粘接性优良的机动车用非水系管橡胶组合物及采用该组合物的机动车用非水系管。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机动车用非水系管橡胶组合物,所述机动车用非水系管橡胶组合物含有下述的(A)成分及(B)成分,同时设定上述(A)成分及(B)成分的重量混合比在(A)成分/(B)成分=97/3~75/25的范围。另外,本发明第二方面在于,提供一种机动车用非水系管,所述机动车用非水系管设有上述管状的内层和在其外围面形成补强纱层和在其外围面进一步形成的外层,其中,上述内层以选自丙烯腈-丁二烯橡胶、氟橡胶、丙烯酸橡胶以及表氯醇橡胶(ヒドリンゴム)中的至少一种作为必需成分;而且,上述外层包括橡胶组合物,该橡胶组合物含下述的(A)成分及(B)成分,同时上述(A)成分及(B)成分的重量混合比设定在(A)成分/(B)成分=97/3~75/25的范围。
(A)氯丁二烯橡胶,
(B)乙烯-丙烯-二烯三元共聚物,其中,亚乙基降冰片烯的含量为3~11重量%,且门尼粘度(ML1+4、100℃)为20~150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海橡胶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东海橡胶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7998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