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携式装置、其前盖及可携式装置的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80231.X | 申请日: | 2008-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546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发明(设计)人: | 黄士荣;陈志荣;徐百禾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5/03 | 分类号: | H05K5/03;H05K5/00;H04M1/02;B29C45/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陈红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携式 装置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可携式装置、前盖及其制造方法,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具有嵌入式金属承载板的前盖、其可携式装置及可携式装置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发展,携带式电子装置的体积有日渐缩小趋势。因此携带式电子装置所使用的屏幕或键盘等设备,都必须具备小体积的特性。由于液晶屏幕占用的体积较小,因此携带式电子装置通常采用液晶显示装置作为屏幕之用。
传统携带式电子装置以行动电话为例。行动电话具有上、下盖体,上盖体具有一屏幕显示开口,并装设一液晶显示面板及一窗口面板,窗口面板位于液晶显示面板上方,覆盖屏幕显示开口,液晶显示面板可被固定于上壳体的一塑料结构中。然而,对于大尺寸液晶显示面板的移动电话,将液晶显示面板直接固定在上壳体的塑料结构时,在进行质量管理的落摔测试时,塑料结构或液晶显示面板可能因受到一正向力而产生变形,导致液晶显示面板或塑料结构的破裂或轻易移位。如此一来,为了加强携带式电子装置的强度,势必加大塑料结构的体积厚度,如此便与携带式电子装置的体积轻、薄、短、小化的潮流背道而驰,因此有改善的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目的是在提供一种具有嵌入式金属承载板的前盖、其可携式装置及其制造方法,通过金属承载板坚固结构的特性,以便强化前盖的强度,避免承受更大的正向力时,导致液晶显示面板的破裂或轻易移位,又可避免塑性结构增加体积厚度,持续符合可携式装置轻薄短小的潮流。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通过金属承载板的金属特性,阻绝电路板对液晶显示模块所产生的电磁干扰,降低影响液晶显示模块的机会。
根据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携式装置前盖,包括一塑料盖体及一金属承载板。塑料盖体具有贯穿口。金属承载板位于塑料盖体一侧面且面对贯穿口,其中金属承载板的至少一侧边在塑料盖体被射出成型时,被包覆于塑料盖体中,且金属承载板面对贯穿口的一面用以承载可携式装置的一液晶显示模块。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为提供一种可携式装置,包括塑料盖体、金属承载板、液晶显示模块及电路板。塑料盖体具有贯穿口。金属承载板位于塑料盖体的一侧面,其至少一侧边被包覆于塑料盖体不面对贯穿口的一侧壁中,其中金属承载板具有相对立的第一面及第二面,第一面面对贯穿口。液晶显示模块位于金属承载板的第一面上及贯穿口中。电路板位于金属承载板的第二面上,与液晶显示模块电性连接。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为提供一种可携式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提供一金属承载板,金属承载板的侧边具有二朝同方向延伸的附胶缘。射出成型一塑料盖体于该金属承载板的附胶缘上,其中金属承载板侧边的附胶缘被包覆于该塑料盖体中,且塑料盖体具有一贯穿口面对金属承载板。
综上所述,通过本发明上述的前盖、可携式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使得可携式装置前盖的结构可因此而加强,即使在进行质量管理的落摔测试时,仍不致产生液晶显示面板的破裂或轻易移位,进而提高良率,同时,降低液晶显示模块受到电磁干扰的机率。
附图说明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附图的详细说明如下:
图1是本发明可携式装置的外观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可携式装置在一实施例的局部分解图;
图3是图1的A-A剖面图即部份放大图;
图4是本发明可携式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0:可携式装置 300:后盖
200:前盖 400:液晶显示模块
210:塑料盖体 410:液晶显示面板
213:侧壁 450:触控式面板
217:贯穿 500:电路板
230:金属承载板 530:防护件
232:附胶缘 步骤:401-405
234: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揭露出一种可携式装置、可携式装置的前盖、其可携式装置的制造方法。请参阅图1所示,图1是本发明可携式装置的外观示意图。此可携式装置100在此实施例中,例如可为一移动电话、PDA、GPS等,至少包括一前盖200、一后盖300、一液晶显示模块400及一电路板500。前盖200与后盖300相组合,以容纳上述的液晶显示模块400及电路板5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8023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子装置的机壳结构及其曲形罩板
- 下一篇:3C产品外壳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