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携式电脑主机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80940.8 | 申请日: | 2008-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390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发明(设计)人: | 何佳儒;孙德彰;游智钦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16 | 分类号: | G06F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梁挥;祁建国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携式 电脑主机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可携式电脑主机结构,特别是一种应用于具有模内样印壳体的可携式电脑主机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电脑工业的快速发展,使电脑与生活愈加结合,进而使得强调轻薄短小的电脑已然进入了现代人的生活世界中,且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消费者的喜好,可携式电脑更成为市场上的主流。
而为了达到轻薄短小的目的,各式各样的材质相继开发应用于可携式电脑的壳体上,例如塑料、铝镁合金、碳纤维等,然而,采用轻量化的材质虽然达到了减轻重量的目标,相对地,却也牺牲了壳体原本应该具备的结构强度。
随着生产技术的提升与价格的合理化,可携式电脑已逐步取代台式电脑,而成为电脑市场的主流商品。可携式电脑的使用层面从少数专业人士的工作需求,日益普及到各种使用族群的生活中。因此,除了须具备便利齐备的功能之外,可携式电脑也必须拥有诱人的外观设计,以迎合不同消费者的喜好。
为了让电脑装置的外观造型更为抢眼,目前的可携式电脑装置开始采用一种模内样印(In-Mould Rolling,IMR)技术,以在市场销售上更具有竞争力。
近年来,塑料材料因价格便宜、重量轻巧、容易大量生产等优点,而广泛地使用于可携式电脑壳体上,且多数以塑料射出成型方式制成。然而液态塑料在凝固形成固态的塑料成品时,其体积会因浇口封闭后或是塑料注入量不足而产生内收缩,并在塑料制品对应于浇口位置造成一凹陷痕迹,此为目前塑料射出成型制程最难以克服的缩模现象。
然而,已印制预设图样或纹路的塑料壳体,若是因缩模及组装应力而导致表面向内凹陷,将使其壳体的图样或纹路严重扭曲变形,严重影响其美观。
再者,由于IMR壳体无法在其上形成剧烈段差的结合件,因此无法直接将IMR壳体结合于可携式电脑的金属框架上。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模内样印壳体的可携式电脑主机结构,利用设置于上壳体的上补强件结合设置于下壳体的下补强件,将上、下壳体结合,以解决先前技术无法于IMR壳体上形成固定于金属框架上的结合件的问题或缺点。
根据本发明所揭露的可携式电脑主机结构,包括有一上壳体、一下壳体、一下补强件及一上补强件,上壳体具有二延伸部,下壳体为承载可携式电脑零组件的底座,下补强件设置于下壳体两侧,用以支撑下壳体的结构,并被上壳体的二延伸部所覆盖,上补强件设置于上壳体,并连接于下补强件,用以支撑上壳体的结构。
本发明的功效在于分别设置一上补强件及一下补强件于上、下壳体,并借助上、下补强件互相结合达到支撑可携式电脑结构的目的。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可携式电脑主机结构的下部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的可携式电脑主机结构的上部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的可携式电脑主机结构的结合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可携式电脑主机结构的结合完成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0.................................上壳体
101.................................开口
102、103.......................延伸部
200.................................下壳体
201、202、203.............柱状结构
300.................................下补强件
301~304.......................穿孔
400.................................上补强件
401~407.......................螺柱
500.................................锁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发明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现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根据本发明所揭露的可携式电脑主机结构,其中所指的可携式电脑主机指如电脑笔记本电脑、迷你电脑、平板电脑等,而在以下的具体实施例中,将以电脑笔记本电脑作为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8094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框格式梯田护坡结构
- 下一篇:导线进出口方向可调的植桩机送桩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