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能发出鹿鸣声音的琴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81481.5 | 申请日: | 2008-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9351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2 |
发明(设计)人: | 杜和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杜和平 |
主分类号: | G10D1/00 | 分类号: | G10D1/00;G10D3/02;G10D3/00;G10D1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21100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出 鸣声 | ||
所属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琴,尤其是一种能发出鹿鸣声音的琴。
背景技术:
鄂温克族是我国较少民族之一,人口不到三万,解放前大多过着游猎生活,通过一种叫“鹿哨”的装置,发出如同母鹿的鸣叫声诱捕幼鹿、公鹿,饲养幼鹿训养公鹿,在鹿的背部架上鹿鞍子驼运日用品,驼鹿的头像是鄂温克人尊崇的图腾,象征吉祥如意,鄂温克人离不开鹿,琴也是模仿鹿的鸣叫声研制的,因此称之为一种能发出鹿鸣声音的琴。
一种能发出鹿鸣声音的琴与本人发明的琴鼓两用琴(专利号:ZL200720181903X和ZL2007301503580)大不一样,原琴高音不清脆,低音滞后,发不出鹿的鸣叫声;经改进后,高音更清脆,低音更沉稳,首次发掘出具有母鹿鸣叫声的特有音色,一种能发出鹿鸣声音的琴的发明为我国民族乐器又添新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能发出鹿鸣声音的琴,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有下列结构的琴实现的:该琴包括共鸣箱、琴颈、琴头、指板、紧弦轴、拉弦板、琴弦、琴马、弦枕、琴托,所述共鸣箱共有三层,正面为面板,在面板的上中心部位有一个高音凸脐,中间层是琴的背板,在高音凸脐与背板间有一个音柱,距背板2.6cm附加一个由皮膜制成的萨满鼓,琴鼓共为一体,沿共鸣箱中心向上延伸出一根琴颈,琴颈的正面是指板,顶端是鄂温克族所尊崇的图腾——驼鹿的头形,头形后面是紧弦轴。共鸣箱底部是拉弦板和琴托,琴托的中心贯通一个可伸缩的支杆,琴弦下端与拉弦板相连,上端连接在紧弦轴上,琴弦与指板间有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弦枕,琴马在高音凸脐与琴弦之间。
本发明民族特色浓郁,面板上的高音凸脐,三层共鸣箱,可移动的弦枕都很有独创性,是任何乐器所没有的,由于有三层共鸣箱才能发出鹿的鸣叫声极具民族特色。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方法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是本发明的主视图。图2是本发明的侧视图及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由图1、图2可以看出,本发明的共鸣箱为三层,正面面板2的上中心部位有一个与面板2共为一体的高音凸脐3,使琴的高音更清脆,共鸣箱1的中间层是琴的背板4,高音凸脐3与背板4间有一个音柱17,间距背板4,2.6cm附加一个由皮膜制成的萨满鼓5琴鼓共为一体,由于共鸣箱1是三层结构,使低音更沉稳,并能发出鹿的鸣叫声。沿共鸣箱1中心上端延伸出一个琴颈6,琴颈6的正面是指板7,琴颈6的上端是鄂温克人尊崇的图腾——驼鹿的头形8,其背面是紧弦轴9,共鸣箱1的下端固定连接拉弦板12,和琴托14,琴弦11下端与拉弦板口连接,上端活动连接于紧弦轴9上,指板7琴弦11之间有一个可上下移动的弦枕13,供随时改变音调用,高音凸脐3与琴弦11间是琴马16,琴托14的造型是由鹿鞍子倒置转化来的,很有民族特色,其中心部位贯通一个支杆15,可上下伸缩用其调整琴身高低,该琴为双弦由琴弓直立拉奏乐器,需要鼓点伴奏时扭转琴身以手指点击萨满鼓5的皮膜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杜和平,未经杜和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8148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