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磁性移位寄存存储器以及数据存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82395.6 | 申请日: | 2008-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520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发明(设计)人: | 洪建中;沈桂弘 | 申请(专利权)人: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11C19/02 | 分类号: | G11C1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蒲迈文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磁性 移位 寄存 存储器 以及 数据 存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磁性移位寄存存储器(magnetic shift register memory)以及其操作方法。
背景技术
磁性随机存取存储器(MRAM)具有非易失性、高密集度、高读写速度、 抗辐射线等等优点,具有取代传统半导体存储器,跨入嵌入式存储器应用的 优势。传统的磁场写入式的MRAM元件,采用金属线通入电流,感应出磁场, 以翻转MRAM的自由层。然而由于尺寸的缩小,去磁场效应的快速增加,所 需写入的电流激增,造成此类MRAM存储器遭遇到微缩化的种种困难。
近几年来MRAM技术提出采取自旋传输翻转(Spin-torque-transfer switching,STT)的技术,其又称为Spin-RAM,是写入方式的新一代磁性存 储器技术。写入电流直接流经存储元,随存储元尺寸缩小,所需的写入电流 随之下降,因此这类存储器拥有不错的微缩性。然而,此STT技术至今仍有 元件热稳定性不足、写入电流过大、以及可靠度特性的种种不确定性,可能 导致此类存储器未来投入批量生产时产生巨大的阻碍。
另外传统技术中也有利用电流脉冲来移动磁壁的(current-driven domain wall motion)理论,于1998年-2004年陆续提出与发展完备。美国 专利第6,834,005 B1号文件,提出一种可以大幅提高芯片或硬盘信息储存 容量的元件结构,称为磁性移位寄存存储器(magnetic shift register)。 这种存储器有机会取代现在的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静态随机存取 存储器(SRAM)以及闪存(FLASH)芯片,甚至还可以让“存储器硬盘芯片 (disk drive on a chip)”变成事实。此存储器主要采用类似于硬盘的磁性 记录盘,折迭成三维堆栈方式储存,通过电流驱动磁壁移动的方式,将信息 逐一的记录其中,所以其等效的位尺寸可以缩小许多,且操作速度超过固态 闪存芯片以及硬盘的速度。
图1A-1C示出了传统磁性移位寄存存储的操作示意图。移位寄存存储器 100,包含一位储存区35(Storage region),一位寄存区40(Reservoir region),一写入元件15(Writing device),一读取元件20(Reading device)。 此移位寄存存储器100,以磁性金属材料来形成,例如NiFe、CoFe等的铁磁 性材料,可供信息储存及移动的轨道11(Track)。轨道11上可以磁化成许多 小区域的扇区(Magnetic Domains)25、30。这些扇区的磁化向量 (magnetization)的方向,可以表示储存信息的0与1逻辑值。这个移位寄 存存储器的轨道11与邻近轨道相互连接成串,以一组写入元件15及读取元 件20区隔成每一组存储区域,在每一组存储区域当中,包含位储存区35及 位寄存区40。在信息储存起始态时(Quiescent state),也就是不加电流驱 动磁壁移动的稳态时,许多的存储单元,例如扇区25代表数据0,扇区30 代表数据1,依序储存在位储存区35内。而此时位寄存区40不存放信息。 此磁性移位寄存存储器的读取元件20用磁性穿遂元件(Magnetic Tunneling Junction,MTJ)与轨道11相连接,欲读取依序的位信息的时候,通过通入 电流脉冲45导致每一个扇区25、30向电子流的方向产生磁壁移动(Domain Wall Motion,DW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未经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8239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依兰依兰油玫瑰香精
- 下一篇:一种香波用玫瑰香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