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屏蔽电缆的接地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82551.9 | 申请日: | 2008-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2131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2 |
发明(设计)人: | 斯洛博丹·帕夫诺维克;大卫·曼泽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尔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4/66 | 分类号: | H01R4/66;H01B13/22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信方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 漪;郑 霞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屏蔽 电缆 接地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在这里描述了接地连接器的不同实施方式。特别地,这里描述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用于屏蔽电缆的改进的接地连接器。
背景技术
经常需要使屏蔽电缆的屏蔽物接地。典型的做法是通过将外部绝缘遮盖物移走使屏蔽物暴露,然后在纵向分割或分离管状屏蔽物,并把导电夹子(clip)固定在屏蔽物的一个分割部分或折边(flap)上。屏蔽物通常是很薄而相对柔软的铝,以使得已经分割的屏蔽物在处理过程中易于撕裂。
现有的一种接地装置由一端超声焊接到导电管的编织带组成。另一端可以连接到夹子,其中夹子被构造为弯曲到屏蔽物的一个折边上。因此期望提供一种用于屏蔽电缆的改进的接地连接。
发明概述
本申请描述了用于屏蔽电缆的接地连接器的不同实施方式,所述屏蔽电缆具有外部绝缘遮盖物、多个成对的导电体以及包围这些成对的导电体的传导(conductive)屏蔽物。接地连接器的一种实施方式包括连接器主体,穿过所述主体形成一个开口。传导接地垫(grounding pad)布置在连接器主体的开口内。接地垫具有接合屏蔽电缆的传导屏蔽物的暴露部分的内表面和接合电气接地件(electrical ground)的外表面。
接地连接器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包括由传导材料制成的连接器主体。连接器主体有内表面和外表面,外表面接合电气接地件。传导环接合屏蔽电缆的传导屏蔽物的暴露部分,并进一步接合连接器主体的内表面。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根据下面详细的描述,在考虑附图来阅读这些描述时,接地连接器的其它优势将会变得很明显。
附图简述
图1为固定到一对高压电缆并固定到装置外壳上的接地连接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接地连接器的放大的透视图。
图3为图1和图2所示的接地连接器的放大的分解视图。
图4为图1至图3所示的接地连接器的部分的放大的分解视图。
图5为固定到一对高压电缆的接地连接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透视图。
图6为固定到一对高压电缆的图5所示的接地连接器的部分的透视图。
图7为图5所示的接地连接器的分解视图。
发明详述
现在参考附图,图1所示为一般表示为10的用于屏蔽电缆的接地连接器的第一实施方式,且所述接地连接器显示为固定到接地端子或装置外壳12。图示的实施方式中,装置外壳12是高压电池外壳。可选择地,装置外壳12可以是任何其它期望的接地端子或装置外壳。
图示的连接器10显示为固定到一对高压屏蔽电缆14上,例如用于将高压电池连接到电源或反相器(未显示)的电缆。可选择地,连接器10可与单电缆一同使用。图4所示的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屏蔽电缆对14的每根电缆包括外部绝缘遮盖物16、多个成对的导电体18以及包围这些成对的导体18的传导屏蔽物20。电缆14中的每根电缆终止于扁平的环形端子22。如在图4中很好地显示出的,绝缘遮盖物16的一段环形(circumferential)部分被移除,暴露了传导屏蔽物20的一部分21。应该理解,这里描述的接地连接器10可与任何期望类型的高压屏蔽电缆一同使用。
现在参考图3,连接器10可包括连接器主体24,连接器主体24由非传导材料制成,且分别具有通过其自身形成的第一开口52和第二开口54。图示的连接器主体24包括第一主体部分28和第二主体部分30。第二主体部分30和第一主体部分28大致相同。
第一主体部分28和第二主体部分30包括一个第一凸缘(flange)32和第二凸缘34,每个凸缘都有多个第一孔36,用于容纳(receive)紧固件38。紧固件38可以是任何的紧固件,例如图2所示的铆钉38。可选择地,任何期望的紧固件,例如为螺纹紧固件或类似物。第一主体部分28的中心部分40包括第二孔42,用于将接地连接器10安装到装置外壳12的突出部分44上,正如在图1中很好的显示出的。第一主体部分28可包含向外延伸的套筒(sleeve)部分46,用于接合并支撑电缆对14中的一根电缆的一部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尔公司,未经李尔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8255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