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止内燃机火焰外喷的捕集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82709.2 | 申请日: | 2008-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8206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15 |
发明(设计)人: | 姜殷锡 | 申请(专利权)人: | Mt.H控制阀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2B77/10 | 分类号: | F02B77/10;F02F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周建秋;王凤桐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止 内燃机 火焰 集装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止内燃机火焰外喷的捕集装置,尤其是是涉及一种当内燃机发生异常爆发时不仅可以吸收并降低向外喷放的火焰压力,还可以大幅降低内部构件因受冲击而变形的程度的防止内燃机火焰外喷的捕集装置。
背景技术
船舶通常会使用内燃机,在内燃机里面燃烧燃料而生成高温高压气体,再把高温高压直接转换成工作能量。内燃机一般从具有多个气缸装置的引擎单元获得动力后,再把该动力转换成机械运动能量。
引擎单元连接有作为传动装置的曲轴单元(crank portion),曲轴单元由曲轴箱包围,曲轴箱内部受到引擎的高温高压气体影响而维持较高的温度和压力,但是当曲轴箱内部的压力超过规定压力(通常为0.03~0.06kg/cm2)时,会把对应于多余压力的内部气体排放到外面,使曲轴箱内部一直维持正常压力。
曲轴箱内部因异常爆发而发生火焰时,如果火焰大量地排放到外面,不仅破坏曲轴箱周围的各种机械设备,还可能对人体造成致命伤害。
为了防止此类事故,必须在内燃机的引擎单元周围安装一种防止火焰外喷的捕集装置,这样就可以在异常爆发时阻止火焰被排放出来。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人在韩国专利申请10-0767283号提供了一种“防止内燃机火焰外喷的捕集装置”,并继续努力改善其性能。
图1是现有防止火焰外喷的捕集装置的实施例的纵剖面图。
如图1所示,曲轴箱的开口部附近安装有防止火焰外喷的捕集装置,该捕集装置可以在曲轴箱内部异常爆发而发生火焰时遮蔽上述火焰。
具体地说,现有防止火焰外喷的捕集装置包括:第一火焰导引管单元10,该第一火焰导引管单元10由在所述捕集装置的板面上形成为辐射式凹凸形状的多个网带11重叠而成,安装在曲轴箱开口部的外侧周缘,使冲向上述曲轴箱外部的火焰在流经上述网带11之间的导出孔12时被初步吸收,从而使火焰因缺氧而无法燃烧并以非火焰状态排放;火焰吸热网单元20,该火焰吸热网单元20是一种由多个金属线交叉重叠而成的网状结构,其可以进一步吸收及分散冲向上述第一火焰导引管单元10外部的火焰;防变形空间单元30,该防变形空间单元30安装在上述火焰吸热网单元20的外侧,具有可供上述火焰吸热网单元20进行一定的弯曲变形的多余空间;以及第二火焰导引管单元40,该第二火焰导引管单元40的结构和上述第一火焰导引管单元10一样由多个网带重叠而成,安装在上述防变形空间单元30的外侧,使从上述防变形空间单元30出来的残余火焰在流经上述网带41之间的导出孔42时被最终吸收,从而使火焰因缺氧而无法燃烧并以非火焰状态排放。
也就是说,驱使冲向外部的火焰流经第一火焰导引管单元10的网带之间的导出孔并且吸收该火焰,使其因缺氧而无法燃烧并以非火焰状态排放,并且为了进一步提高吸热效率而把上述第一火焰导引管单元10安装在曲轴箱的开口部;使第二火焰导引管单元40紧密地接触火焰吸热网单元20的外侧以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吸收火焰的空间。
然而,近来由于船舶的大型化而使内燃机也跟着出现了大型化的趋势。因此由第一火焰导引管单元10、火焰吸热网单元20、防变形空间单元30及第二火焰导引管单元40组成的现有结构,由于爆发时可以吸收火焰的空间比较狭小而只能产生火焰抵制作用,因而不仅降低了热抵消效果,还可能使一部分火焰喷发到外部。
防变形空间单元30位于上述火焰吸热网单元20与第二火焰导引管单元40之间,上述中空结构既能维持火焰吸收与减压效果,还能有效地防止金属网与多个网带因受到高压冲击而变形的情形发生,但是却有下列缺点:制造过程比较复杂、位于火焰移动路径的中空部位容易出现间隙,虽然移动距离较远时虽然可以减压,却容易使火焰在移动过程中增强而无法减弱火焰,从而降低了抵消火焰的效率。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止内燃机火焰外喷的捕集装置,在第一火焰导引管单元的内侧部位或第二火焰导引管单元的外侧部位另外安装一个以上的火焰吸热网单元,进一步提高内燃机大型化后的吸热能力,消除中空结构以提高对于火焰及热气的抵消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Mt.H控制阀株式会社,未经Mt.H控制阀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8270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