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传递模块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83312.5 | 申请日: | 2008-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506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发明(设计)人: | 陈金浩;陈裕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42 | 分类号: | G02B6/4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陈小雯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传递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兼具高光纤耦合效率、低对位搜寻时间、低制作工艺不合格率及低制作工艺时间的光传递模块。
背景技术
在现今的光传递模块中,因为光发射元件与光纤是平行配置的,因此在来自光发射元件的光束射至光纤接收面之际,会有一部分光束被反射回光发射元件,而产生噪音、光强度减损等问题。
现有技术为了解决前述问题,提出有使光发射元件偏位的技术,此通过在组装光发射元件之际,一边测量一边偏位,之后再固着光发射元件于壳体中,以降低经由光纤(Fiber stub)的反射光束不会再折射至光发射元件,而形成噪音干扰的技术。
然而,在前述调整光发射元件的过程,需要使用精密的监控系统,而造成成本的提升。而且,在固着光发射元件的过程中,光发射元件与壳体的相对位置易发生偏位的情形。故前述技术虽可解决前述噪音问题,却会衍生出耦合效率降低、制作工艺合格率降低、制作工艺困难度提升及制作工艺时间延长等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光传递模块,以在大幅提高光纤耦合效率之际,大幅降低对位搜寻时间、制作工艺不合格率及制作工艺时间。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即提供一种光传递模块,包括有一壳体、一第一光传输元件、一光发射元件及一第二光传输元件。前述第一光传输元件具有一第一轴线且组设于该壳体内,并延伸于该壳体之外。前述光发射元件组设于该壳体内。前述第二光传输元件具有一第二轴线且设置于该第一光传输元件与该光发射元件之间,且该第二轴线与该第一轴线之间具有一夹角,该夹角不为0度。
前述本发明的光传递模块,还可以包括一光接收元件及一光折射结构。前述光接收元件组设于该壳体内。前述光结构设置于该第二光传输元件与该光发射元件之间,用以折射第二光传输元件所传递的光束至光接收元件。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光传递模块,包括有一壳体、一第一光传输元件、一光接收元件及一第二光传输元件。前述第一光传输元件具有一第一轴线且组设于该壳体内,并延伸于该壳体之外。前述光接收元件组设于该壳体内。前述第二光传输元件具有一第二轴线且设置于该第一光传输元件与该光接收元件之间,且该第二轴线与该第一轴线之间具有一夹角,该夹角不为0度。
前述本发明的光传递模块,还可以包括一光发射元件及一光折射结构。前述光发射元件组设于该壳体内。前述折光结构设置于该第二光传输元件与该光接收元件之间,用以折射光发射元件的光束至第二光传输元件。
前述本发明的光传递模块中,第一光传输元件可以为一光纤,第二光传输元件可以为一光纤残段(fiber stub)。还有,该第二光传输元件具有一光反射面,该光反射面不面向该第一光传输元件,且该光反射面不垂直于该第一轴线或该第二轴线。此外,该壳体为一T型壳体。
前述本发明的光传递模块中,光折射结构为一折射镜或滤光镜。该夹角也可以介于2-5度之间。
前述本发明的光传递模块还包括一保护壳,此保护壳与该壳体相互组接。该第一光传输元件与该第二光传输元件组设于该保护壳内。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光传递模块通过使第一光传输元件与第二光传输元件的轴线形成一夹角的方式,即可避免光发射元件、第二光传输元件与第一光传输元件之间所传递的光束被反射回原传递路径。通过此机制即可轻易消除现有光传递模块的噪音和光强度减损等问题。
由于本发明光传递模块可以不调整光发射元件的组设角度,而是直接使第一光传输元件与第二光传输元件的轴线形成夹角,故可以大幅度提高光纤耦合效率,而大幅降低对位搜寻时间、制作工艺不合格率及制作工艺时间。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光传递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光传递模块 102:光纤头
104:壳体 106:光折射结构
108:光发射元件 110:光接收元件
112:第二光传输元件 114:第一光传输元件
118:光反射面 120:开口
a:夹角 X、Y: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8331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