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子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84793.1 | 申请日: | 2008-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211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06 |
发明(设计)人: | 山崎文教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东芝 |
主分类号: | H01Q1/22 | 分类号: | H01Q1/22;H01Q1/38;H01Q9/04;H01Q9/30;H01Q2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丁利华 |
地址: | 日本国东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诸如笔记本型便携式计算机或者PDA的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举例来说,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公报No.2000-188506公开了一种作为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电子设备的移动通信设备。该移动通信设备含有天线装置,在该天线装置内接地图(ground pattern)元件和电抗元件被安装在印刷电路板上,并且它们通过导电图元件彼此连接。
导电图元件被形成作为用于电力供给的微波传输带,并且具有连接到连接电抗元件的曲折(meandering)导体的一端,以及连接到收发器的另一端。即,在印刷电路板上,安装有矩形的电抗元件和收发器。
因此,在上述的移动通信设备中,天线装置的印刷电路上的安装空间具有较低的设计自由度。此外,电抗元件具有在其中曲折导体被设置在由绝缘材料形成的衬底中的结构。衬底被认为并不是该天线装置必不可少的。这意味着,不必要的元件增加了所需的原材料成本以及设备的尺寸。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框体,该第一框体包括底壁,以及从底壁的外围向上伸出的侧壁;天线元件,该天线元件由金属薄膜形成并被设置在侧壁的内表面上;天线基座,该天线基座由金属薄膜形成并被设置在底壁的内表面上靠近天线元件处;导体部分,由金属薄膜形成的导体部分至少被设置在底壁的内表面上,并将天线元件连接到天线基座;无线模块,该无线模块向天线元件馈电;以及用于无线模块的馈电端子,该馈电端子与设置在底壁的内表面上的导体部分保持压力接触。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将在下面的说明中阐明,并且部分内容在说明书中是显而易见的,或可通过实施本发明获悉。本发明的目的及优点可通过下文具体指出的手段和组合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一部分的附图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与上述总体说明和下述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一起对本发明的原理进行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计算机的立体图;
图2是用于解释图1中所示的便携式计算机的液晶显示器16相对于显示器壳体的位置的立体图;
图3是用于说明形成在图2中所示的框体的内表面上的天线的形状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4是说明用于图3中所示的天线的馈电结构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5是图4中所示的馈电结构的剖面图;
图6是说明从图4的结构中移除印刷电路板所获得的结构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7是说明靠近框体的侧壁只形成单个天线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8是说明靠近框体的侧壁形成多个天线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便携式计算机的立体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图9中所示的便携式计算机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以及
图11是说明天线被形成在图9中所示的便携式计算机的框体的内表面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大体上,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结合在便携式计算机11中的天线17包括由金属薄膜形成的并被设置在盖子19的侧壁19B的内表面上的天线元件34;由金属薄膜形成的并被设置在盖子19的底壁19A的内表面上的天线基座35;由金属薄膜形成,至少被设置在底壁19A的内表面上,并将天线元件34连接到天线基座35的导体部分36。安装在印刷电路板41上的馈电端子40的馈电引脚42与底壁19A上的导体部分36保持接触以从无线模块向天线17馈电。
现在参照图1到图3,将对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进行描述。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被应用于作为电子设备实例的便携式笔记本型PC(个人计算机)11。
如图1所示,便携式PC 11包括主体单元12、显示单元13以及介于主体单元12和显示单元13之间的绞链14。每一个绞链14将显示单元13附接到主体单元12以使这两个单元相对彼此可旋转。即,显示单元13在单元12和13闭合的位置以及它被开启以暴露主体单元12的位置之间可旋转。
如图1到图3所示,显示单元13包括显示器壳体15,被容纳在显示器壳体15中的大致呈矩形的液晶显示器16,以及被设置在显示器壳体15的内表面上的多个天线。虽然图2和图3为说明的便利只显示单个天线17,但也可以采用多个天线1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东芝,未经株式会社东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8479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在通信网络中监控事件的方法
- 下一篇:二次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