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盒及电子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85218.3 | 申请日: | 2008-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6545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24 |
发明(设计)人: | 池内亮;中野一树;河西谦一;铃木克哉;铃木邦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索尼爱立信移动通信日本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10/48 | 分类号: | H01M10/48;H04L9/32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屠长存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电子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可再充电电池并可装卸于电子设备的电池盒 以及从该电磁盒接收电力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大多数电池盒没有认证功能。因此,即使电池盒 不是针对电子设备而设计的正规产品或者经认证的产品,只要电池盒 的外观和端子位置与电子设备一致,则该电池盒就可以使用。通常, 电池盒使用如锂离子电池等二次电池(可再充电电池),为了确保在电 池充放电过程中的用户的安全,电池盒具有保护功能。然而,在很多 情况下,仿制品或未经认证的电池盒的保护功能存在问题或者没有保 护功能。此时,可能引起重大事故而让用户处于危险之中。
为了防止使用未经认证的电池盒,电池盒可以发展为具有在 EEPROM等存储装置中存储电池盒的序列号等识别信息的电路。通过连 接有电池盒的主装置,可以简单地进行认证。作为一个例子,日本专 利公开第2006-164548号公开了这种可以进行简单认证的电池盒。
但是,即使电池盒被设计为可以进行上述简单的认证,但如果未 经认证的电池盒具有类似的存储伪造的认证信息的存储装置,则不能 防止未经认证的电池盒被使用。因此,会导致认证无效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 种具有难以伪造的认证功能的电池盒及电子设备。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提供一种以上的方法,用来解决上 述问题。
具体来讲,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池盒及电子设备。
本发明的电池盒具有可再充电电池并可装卸地连接于电子设备, 该电池盒包含:输出电力的至少一个可再充电电池;电池残留量检测单 元,用于检测所述至少一个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池残留量;密码单元,基 于密码算法和共同代码键对外部请求字加密,响应外部请求字而输出 回答字。
本发明的电子设备包含:发送单元,用于响应外部电力输出请求字;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外部回答字;加密部,用于基于密码算法和共同代 码键对请求字加密;核对部,用于核对由加密单元进行加密的请求字和 外部的回答字;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特征以及发明效果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将会 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为由本实施方式的电池盒及电子设备所提供的系统框图。
图2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池盒的电路图。
图3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池残留量检测集成电路(IC)的框图。
图4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池残留量检测IC所具有的加密部的功 能结构的框图。
图5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硬件结构的图。
图6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所具有的认证部的功能结构的 框图。
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
图1为表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由电池盒及电子设备构成的系统的 框图。
电池盒1与电子设备2通过端子3、4及5相互连接。第一端子3和第 二端子4分别对应于正极和负极,用于从电池盒1向电子设备2供应(输 出)电力(外部电力)。第三端子5作为在电池盒1与电子设备2之间进行 通信的通信端子。
电池盒1通过端子5(通信端子5)与电子设备2进行通信,而且包含 密码单元6,该密码单元6基于使用共同代码键8的共同密码算法生成代 码(回答字),该代码键8与在电子设备2中所使用的共同代码键9相同。 同样,电子设备2通过通信端子5与电池盒1进行通信,而且包含认证部 7,该认证部7基于密码算法和共同代码键9(和用于电池盒1的共同代码 键8与密码算法相同)进行认证。
下面,进一步详细说明电池盒1及电子设备2的各结构。
[电池盒的结构]
图2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池盒1的电路图。
图2中表示的电池盒1包含至少一个如锂离子电池等的可再充电电 池14(为了方便说明,下面称为“可再充电电池”或“电池”)。并且, 如图1所示,电池盒1包含用于将电池盒连接于电子设备2(电池盒可装 卸地连接于电子设备2)的负极端子16a、正极端子16b和通信端子18。 电池盒1在端子16a、16b、18及电池14之间具有电池残留量检测IC10和 电池保护IC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美电机株式会社;索尼爱立信移动通信日本株式会社,未经三美电机株式会社;索尼爱立信移动通信日本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8521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