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跨骑式车辆及把手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85267.7 | 申请日: | 2008-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6870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1 |
发明(设计)人: | 清水博幸;中尾耕太 | 申请(专利权)人: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K21/14 | 分类号: | B62K21/14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林月俊;安 翔 |
地址: | 日本静冈***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跨骑 车辆 把手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跨骑式车辆的把手。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降低了驾驶车辆期间所产生的把手振动的技术。
背景技术
把手的常规例子包括具有配重的把手,所述配重布置在管状把手杆内侧上且相对于把手杆振动,以抑制车辆行驶期间所产生的把手振动。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把手中,环形阻尼器装配到容纳在把手杆内的圆柱形配重上,且配重被阻尼器支承在把手杆内以可振动。在这样的把手中,配重和阻尼器的尺寸需要根据在把手内产生的振动的频率和幅值来选择。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申请公开(JP-LT) No.3-55938
发明内容
本发明待解决的问题
然而,因为在上述常规车把中配重和阻尼器容纳在狭长管状把手杆内,所以选择的自由度低。例如,非常难于在维持阻尼器大小的同时加大配重,或在维持配重大小的同时放大阻尼器。还被考虑的一种方法是,增加装配到配重的阻尼器的个数以响应阻尼器的放大。然而,在此情况中,不幸的是,增加了形成把手的零件个数。
根据以上问题已做出了本发明,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跨骑式车辆及其把手,其能够在抑制零件个数增加的同时增加配重和阻尼器的选择的自由度。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消除以上问题,根据本发明的跨骑式车辆的把手包括:
把手杆,所述把手杆至少在其端部部分处具有管状形成的管部分;
装配到把手杆的管部分上的抓握件;和
配重,具有至少一部分位于把手杆的管部分内,所述配重设置成可相对于把手杆振动,
其中,抓握件具有邻接在配重上的邻接部分以缓冲配重的振动。
为消除以上问题,根据本发明的跨骑式车辆设置有上述把手。
本发明能够在抑制零件个数增加的同时根据振动的频率和幅值更自由地选择配重或阻尼器,这是因为抓握件缓冲了配重的振动。
上述跨骑式车辆是驾驶员骑乘在其上的车辆,其中驾驶员跨骑在座椅上。其实例包括摩托车(包括小型摩托车(motor scooter))、雪地车和四轮沙丘车(buggy)。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设置有把手的摩托车的侧视图;
图2是把手的俯视图;
图3是沿图2的线III-III的截面视图;
图4是图3的放大视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把手的分解截面视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把手的分解截面视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把手的分解截面视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把手的分解截面视图;
附图标记列表
1摩托车
2发动机
3前轮
4后轮
5前叉
6下支架
7上支架
11座椅
20车体框架
22主架
30把手
30L、300L、301L、302L、303L:左把手
30R右把手
31把手杆
31c管部分
32抓握件
32c、32e、32i邻接部分
32f、32g邻接表面
33配重
34内侧配重部分
35外侧配重部分
36、37阻尼器
38止动件
41支架
42杆
具体实施形式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例子的设置有把手30的摩托车1的侧视图。图2是把手30的俯视图。图3是沿图2的线III-III的截面视图。图4是图3的放大视图。
如图1所述,除把手30外,摩托车1设置有发动机2、前轮3、后轮4、前叉5和车体框架20。车体框架20包括头部管21和主架22。
头部管21位于车体框架20的前端处。主架22具有连接到头部管21的前端。主架22被设置成从头部管21朝向车体后部部分沿向下倾斜方向延伸,主架22支承了位于其下方的发动机2。后轮4布置到发动机2的后方。后轮4具有接附到后臂6的后端的轴4a。后臂6具有接附到由主架22支承的枢转轴7的前端。后轮4被发动机2的驱动力所旋转,该驱动力是经由链条和带从发动机2传输的,该链条和带未示出。座椅11布置在后轮4上方,且驾驶员跨骑且乘坐在座椅11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未经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8526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