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跨乘式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85594.2 | 申请日: | 2008-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6869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1 |
发明(设计)人: | 铃木和启;小林祐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J27/00 | 分类号: | B62J27/00;B60R21/16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斯盾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跨乘式 车辆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根据美国专利法第119条的规定要求2007年11月30提出 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7-338061和No.2007-338109的优先权,在此 将两份优先权文件全文引入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其前部配置有气囊组件的跨乘式车辆。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摩托车配置有撞击后进行膨胀的气囊组件,其通常设 置在驾驶者操纵的操纵手柄和驾驶者乘坐的驾驶座之间。例如,日本 公开号为No.2005-153613的专利文献(图5)。
在图5的公开号为2005-153613的日本专利文献中,在摩托车的 前部设置有气囊装置21。该气囊组件21通过气囊连接支架25被设置 在手柄3(在此被称为“操纵手柄3”)大约中间的部位。
对于摩托车而言,仪器等部件都被设置在操纵手柄3的附近。如 果将气囊组件21设置在非常接近操纵手柄3的中心,会大大降低配置 仪器等部件的灵活性。
气囊组件的配置结构要求其能够提高对于仪器等部件的配置灵活 性。
配置有可撞击后进行膨胀的气囊组件或类似物的摩托车是公知 的,其中一对左右上车架从头管向后延伸。如公开号为2007-69785的 日本专利文献所述(图9)。
在图9所示的公开号为2007-69785的日本专利文献中,上管2L、 2R(在此称为“上车架2L、2R”)被设置为从头管3向后延伸。气囊 组件20被设置为跨越上车架2L、2R且气囊ECU35(在此被称为“气 囊控制元件35”)被设置在气囊组件20的右侧。在此,气囊装置包 括作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气囊组件20和气囊控制元件35。
例如仪器等部件被设置在摩托车的前部。然而,将气囊装置设置 在车辆前部会导致不希望发生的对例如仪器等部件的配置的限制。希 望采取一种技术来尽可能减小气囊装置占用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目标是提供一种技术,使得可以在配置有气 囊组件的跨乘式车辆中提高在操纵手柄附近配置部件的灵活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跨乘式车辆中包括:设置在车身框 架前端来旋转支撑由驾驶者操纵的操纵手柄的头管,设置在头管后部 并适合驾驶者乘坐在其上的驾驶座。在操纵手柄和驾驶座之间限定出 由驾驶者跨乘的跨乘空间。气囊组件被设置在驾驶座的前方来在其中 收纳气囊。气囊组件被设置在头管后方且部分正对跨乘空间,从侧面 观看至少部分气囊组件被设置在头管的竖直宽度内。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气囊组件被设置在操纵手柄之下。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车身框架前部设置有覆盖车身的护罩 且气囊组件的后表面从护罩的外表面向外突出。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车身框架包括一对从头管上部向下和 向后延伸的左右上车架和一对从头管下部向下和向后延伸的左右下车 架。气囊组件相对于前后中心的左右侧面被设置在上车架的左右外部 宽度的外部和下车架的左右外部宽度的内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气囊组件是箱形的且气囊组件后表面 上的左右端缘被倒为斜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气囊组件是箱形的且气囊组件后表面 的下端缘被倒为斜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气囊组件被设置在头管后方未使用的 空间且部分正对跨乘空间。此外,从侧面看,气囊组件至少部分设置 在头管的竖直宽度内。这使得很难影响配置在操纵手柄附近的部件的 布局。通过减少对配置在操纵手柄附近的部件布局的影响,可以提高 在操纵手柄附近配置部件的灵活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气囊组件被设置在操纵手柄之下。因 此,可以进一步提高操纵手柄及其附近的设计灵活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由于气囊组件后表面从护罩后表面突 起,因此可以减少护罩内气囊占用的空间。因此,可以提高护罩内其 它部件的布局灵活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气囊组件相对于前后中心的左右侧面 被设置在上车架的外部。这样,气囊组件可以保证具有足够的横向长 度。因此,气囊可以从一侧到另一侧平滑展开。
此外,由于气囊相对于前后中心的左右侧面被设置在下车架的左 右外部宽度的内部,可以避免增大车辆宽度。这就是说,将气囊的宽 度设为一个优化宽度可以在气囊足够的展开性和气囊组件的紧致性之 间达到平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8559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