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将处理器封装转换到低功率状态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87162.5 | 申请日: | 2008-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5855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7 |
发明(设计)人: | J·宋;Q·刁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特尔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32 | 分类号: | G06F1/3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柯广华;王丹昕 |
地址: | 美国加利***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处理器 封装 转换 功率 状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处理器封装转换到低功率状态。
背景技术
在基于计算机的系统的所有部分中功率(Power)和热管理变得 比以前更具挑战性。虽然在服务器领域中,电力成本驱动了低功率系 统的需求,在移动系统中电池的寿命和热限也使这些问题具有重大意 义。通常使用操作系统(OS)控制硬件元件来优化系统以最少的功率 损耗获得最高的性能。大多数现代的OS使用高级配置和电源接口 (ACPI)标准,例如2006年10月10号公布的Rev.3.0b,以优化这 些领域中的系统。ACPI的实现允许核处于不同的功率节省状态(也 称为低功率或空闲状态),这些状态通常称为所谓的C1到Cn状态。 对于封装级的功率节省存在类似的封装C状态。
当核活动时,其运行在所谓的C0状态,而当核空闲时,其可置 于核低功率状态,即所谓的核非零C状态。核C1状态代表低功率状 态,其功率节省最少但能几乎即时开关,而扩展的深度低功率状态(例 如C3)代表静态功率损耗可忽略不计的功率状态,但进入这种状态 和响应活动(即回到C0)的时间相当长。
封装非零C状态使功率损耗能够处于比封装活动状态(即C0状 态)更低的水平。服务器工作负载很少驱使相同封装中的所有核忙, 但即使只有一个核是活动的,整个封装(包括所有的空闲的核)必须 处于高功率的C0状态。因为封装非零C状态进入/退出反应时间相对 较长(例如,大约100到200微秒(μs)),对于所有核为空闲的短暂 时间通常不值得使用此状态,否则将发生性能损失。因此OS不能利 用封装的更低的功率状态的好处,从而导致封装始终运行在比所需更 高的功率状态下。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一种将处理器封装转换到低功率状态的方法,包括:
接收关于下一操作间隔的处理器封装的多个核的使用的预测信 息;
基于所述预测信息,为所述处理器封装设置所述下一操作间隔期 间的延迟期;以及
使所述处理器封装在所述延迟期进入封装低功率状态,之后,使 所述处理器封装在所述下一操作间隔的活动期中进入封装活动状态, 所述延迟期从所述下一操作间隔的开始扩展到所述活动期的开始。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将处理器封装转换到低功率状态的设备, 包括:
包括多个核的多核处理器以服务任务和中止事件;
耦合到所述多核处理器的监视器以接收关于所述多个核的当前 使用周期的使用信息;
耦合到所述监视器的预测器以基于所述使用信息预测下一使用 周期中所述多个核中的每个的使用率;以及
耦合到所述预测器的调度程序以接收所述使用率并基于所述使 用率的至少一个确定下一使用周期的延迟期,其中所述多个核在所述 延迟期将处于空闲。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将处理器封装转换到低功率状态的物品, 包括:
为下一操作间隔确定延迟期的部件,所述延迟期相当于所述下一 操作间隔的长度与所述下一操作间隔中服务于操作的时间长度之间 的差,所述操作调度给多核处理器中具有最高预测使用率的核;以及
控制所述多核处理器在所述下一操作间隔开始时进入封装低功 率状态以及在所述延迟期结束时将所述多核处理器退出所述封装低 功率状态进入封装活动状态的部件。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将处理器封装转换到低功率状态的系统, 包括:
处理器封装,包括多个核和至少一个定时器,其中所述处理器封 装在操作间隔的第一部分将处于封装低功率状态,在所述操作间隔的 第二部分将处于封装活动状态,其中延迟所述第一部分期间为所述多 个核调度的操作直到所述第二部分;以及
耦合到所述处理器封装的存储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系统的部分的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预测算法的流程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重新调度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调度任务的时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系统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特尔公司,未经英特尔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8716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