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动两轮车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89177.5 | 申请日: | 2008-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6867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1 |
发明(设计)人: | 五十岚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J1/28 | 分类号: | B62J1/2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亿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柳春雷;南 霆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动 两轮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用于供乘坐在驾驶者后面的同乘者握住的扶手杆的机 动两轮车。
背景技术
以往有将用于供乘坐在驾驶者后面的同乘者握住的扶手杆设置在车座 的侧面或后方的机动两轮车。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机动两轮车中,扶手 杆设置在车座的左右两侧,并且左右扶手杆分别安装在支撑车座的左右车 座导轨上。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平5-2864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上述文献所公开的机动两轮车存在以下问题。
根据同乘者的使用方法,可能会出现仅在设置于左右的扶手杆中的一 个上施加有大的负荷的情况。但是,在上述文献的机动两轮车中,左右的 扶手杆分别安装在左右的车座导轨上,施加在一侧的扶手杆上的全部负荷 将施加到安装了该扶手杆的车座导轨上。因此,为了承受该负荷,需要特 别地增大车座导轨的强度。
另外,在上述文献的机动两轮车中,扶手杆位于车座导轨的侧面。因 此,由于车座相对于车座导轨的高度而使得扶手杆的位置低,因而有时同 乘者难以握住扶手杆。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增大扶手 杆的支撑强度并能够将扶手杆设置在高的位置上的机动两轮车。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机动两轮车包括用于供同乘者握住的左 右一对的扶手杆和支撑所述左右一对的扶手杆的车架。并且,所述车架包 括:左右一对的车座导轨,在车座的下方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支撑所 述车座;一对板状支架,在车宽方向上相对配置,通过焊接固定在所述左 右一对的车座导轨上,并且从所述左右一对的车座导轨向上侧延伸;以及 支撑杆,架设在所述一对板状支架上,并且支撑所述左右一对的扶手杆。
根据本发明,施加在一侧的扶手杆上的负荷会施加在两侧的车座导轨 上,因此可以减小用于增大车座导轨的强度的加工等的必要性。另外,由 于板状支架向上侧延伸,因此可以提高扶手杆的位置。并且,一对的板状 支架相向配置并通过焊接固定在车座导轨上,因此可以提高扶手杆的支撑 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机动两轮车的侧面图;
图2是上述机动两轮车的平面图;
图3是车架的后部的立体图;
图4是固定在车座导轨上的扶手杆的立体图;
图5是从后方观察到的车座导轨和扶手杆的图;
图6是上述机动两轮车中设置有扶手杆的部分的侧面图;
图7是上述机动两轮车中设置有扶手杆的部分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 实施方式的示例的机动两轮车1的侧面图,图2是该机动两轮车1的平面 图。如图1或图2所示,机动两轮车1包括:发动机2、前轮3、后轮4、 车架20、车座14、左右一对的扶手杆40、40。另外,车架20包括:头管 21、主管22、下管23、左右一对的车座导轨24、24、竖管25、支撑件 26。
头管21设置在车架20的前端,支撑配置在该头管21的内侧的转向轴 (未图示)。转向轴的上端和下端固定在上下排列的两个支架6、6上。 前轮3由前叉7的下端支撑。前叉7的上部由支架6、6保持。在上侧的支 架6上安装有车把8。车把8以转向轴为中心而与前叉7和前轮3一起左 右旋转。
在头管21上连接有下管23的前端和主管22的前端。下管23在发动 机2的前方向斜下方延伸。发动机2由设置在下管23的下端的支架23a支 撑。主管22从头管21向后方延伸,悬架位于该主管22的下方的发动机 2。
主管22的后端连接有左右一对的车座导轨24、24。车座导轨24、24 以沿着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在车座14的下方,支撑该车座 14。
车座14是所谓的双座,包括操作车把8等的驾驶者乘坐的前车座14a 和为乘坐在驾驶者后面的同乘者准备的后车座14b,这些车座前后相连。 在后车座14b的左右两侧配置有用于供同乘者握住的扶手杆40、40。后面 将说明扶手杆40、4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未经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8917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