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清除报废工件的金属件上塑料的方法及清塑机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89184.5 | 申请日: | 2008-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8081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15 |
发明(设计)人: | 葛晓宏;黄红武;吴绍兰;李辉;吴立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B29B17/02 | 分类号: | B29B17/02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朱 凌 |
地址: | 361024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清除 报废 工件 金属件 塑料 方法 清塑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清除报废工件的金属件上塑料的方法,以及一种用于将报废工件的金属件上塑料剥离的清塑机。
背景技术
目前,有许多产品的零件都是由塑料及金属件共同组成,这种工作在注塑时,将金属件作为型芯放置于模具中,然后注入熔融状态的塑料,冷却后塑料包覆于金属件之外。而工件在注塑成型时,难免会出现废品,各种零件在组装成成品时也可能因不慎而报废,报废的工件虽然大部分是因为塑料部分损坏而金属件完好,但是由于零件制成后,塑料紧紧地包覆于金属件表面,很难再将两者分离,因此报废工作只能被丢弃。丢弃废工件的做法在以前原材料价格较低的时候被普遍采用,但是随着近几年原材料的价格不断上涨,尤其工件内的金属件常为价格本就不低的铜材或其它贵重金属,这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为此,有业者开始考虑对工件内的金属件进行回收,对于完好的金属件可以再利用,对于已经损坏的则可以回炉使用。但是如何回收工件内的金属件呢?采用人工的方式不但效率低下,塑料部分也很难被剥离干净,无形中还增加了人工成本。本发明人针对上述问题,潜心研究,终于有本案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清除报废工件的金属件上塑料的方法,其可方便有效的将报废工件的金属件上的塑料部分清除干净,以达到回收金属件的目的。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有效将报废工件的金属件之外的塑料部分剥离的清塑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清除报废工件的金属件上塑料的方法:首先对报废工件进行加热,加热至工件的塑料部分呈熔融状态,然后高速旋转工件,利用离心力原理将熔融状态的塑料从工件金属件上甩出,从而将工件的金属件与塑料部分分离。
一种清塑机,它包括可带动工件旋转的旋转装置及设置于工件之外的加热装置。
所述旋转装置包括一电机,电机的主轴与工件联接。
所述电机的主轴通过联轴器与一转轴联接,工件则固定于该转轴上。
所述转轴上方固定有一专用夹具,该夹具夹住工件的金属件部分。
所述加热装置的加热层内部为中空,其外侧设置有隔热层。
所述加热装置设置有一热电偶。
所述加热层内设置一可取出的回收斗。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发明利用塑料的熔点比金属低的原理,先对报废工件进行加热,使其塑料部分呈熔融状态,然后再利用离心力原理,通过高速旋转工件而将熔融状态的塑料从金属件上甩出,这样即可达到有效剥离报废工件金属件上的塑料的目的,以便对清除塑料的金属件进行回收再利用,从而可减少浪费,并可大幅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方法的原理方框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清塑机的结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
本发明所揭示的是一种清除报废工件的金属件上塑料的方法,如图1所示,首先对报废工件进行加热,加热至工件的塑料部分呈熔融状态,然后高速旋转工件,利用离心力原理将熔融状态的塑料从工件金属件上甩出,从而将工件的金属件与塑料部分分离。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清塑机,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所述清塑机的较佳实施例。所述清塑机主要包括旋转装置1及加热装置2。其中:
所述旋转装置1包括一电机11,电机11的主轴通过联轴器12与一转轴13联接,转轴13伸于加热装置2内部。
所述加热装置2的加热层21内部为中空,其外侧设置有隔热层22,加热装置2还设置有一热电偶23,用于测量加热层21内的温度。
在所述转轴13的上方固定有欲分离的报废工件3。为了方便固定工件3,可在转轴13上方固定有专用夹具4,利用该夹具4夹住工件3的金属件部分。
所述清塑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加热装置2对伸入其内的工件3进行加热,使工件3的塑料部分呈熔融状态,然后启动电机11,带动工件3高速旋转,这样熔融状态的塑料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从金属件上甩出,从而达到将报废工件的塑料部分与金属件分离的目的。而为了将塑料回收,可于加热层21内设置一可取出的回收斗5,当塑料被甩出时可存于该回收斗5内,从而方便回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理工学院,未经厦门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8918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漏气轮胎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具有轴向过载保护功能的机器人手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