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计时机构的双稳态击锤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89568.7 | 申请日: | 2008-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0453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12 |
发明(设计)人: | B·怀斯布罗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奥米加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4B5/08 | 分类号: | G04B5/08;G04B5/18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温大鹏;刘华联 |
地址: | 瑞士*** | 国省代码: | 瑞士;CH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计时 机构 双稳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计时机构的双稳态击锤。
特别地,本发明应用于具有两个按钮的“两级”计时器,在这种情况下是起动和停止计时机构的第一按钮以及控制复位功能的第二按钮。
背景技术
以弹性方式安装计时机构击锤是已知的,该弹性方式也就是使得在指示装置被第一按钮启用的时刻,击锤被机械地带入咬合位置(clicked position)。第二按钮启用复位功能,该复位功能随后使爪运动,通过弹性放松(elastic let down)使得击锤相对机构的心轮(heart-piece)重新定位。
这种类型的系统实施起来复杂并且需要按钮正好间接连接于待被控制的部件。实际上,复位运动假定了使用的爪或钩不施加太多的力,从而击锤可以被使用者经由其感觉可接受的动作来释放,但是也假定了施加有最小的力,从而当时钟遭受加速时击锤不会被意外地释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提出一种较不复杂的计时机构来克服全部或部分的前述缺陷,该计时机构由按钮更直接地启用并且由此该计时机构的击锤更可靠地工作。
因此本发明涉及一种计时机构,该计时机构包括:逝去时间指示部件;复位控制部件;用于把所述指示部件复位到零的装置,包括平移地安装于停用位置和启用位置之间的击锤,在停用位置,击锤离开连接到指示部件的心轮,在启用位置,用于所述击锤的停止部件对所述心轮施加复位力。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击锤包括安装用于在孔洞中滑动的两个栓钉(stud),使得栓钉在所述位置之间的运动向量共线并且不对准。这允许复位装置被一个栓钉启用并且被另一个栓钉停用。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有利特征:
所述栓钉的第一栓钉被固定于击锤杆,该击锤杆使击锤从其启用位置运动到其停用位置;
第一栓钉可滑动地安装在设置在各击锤杆处的第二孔洞中;
第一端包括臂,该臂大致定位在击锤的延伸部分中,以便通过杆优化所述击锤的运动;
击锤杆被可旋转地安装;
击锤杆与双稳态跳簧相配合,以使击锤的两个位置中的每一个都稳定;
击锤杆包括销钉,该销钉对于击锤的每个位置进行与跳簧的不同表面的接触,以便通过单个跳簧使所述击锤的位置稳定;
跳簧的至少一个表面包括用于接收杆的销钉的切口,以便改善杆和所述跳簧之间配合的稳定性;
跳簧的两个表面被互相垂直地安装;
击锤杆从启用的击锤位置到停用位置的运动通过在击锤和控制所述机构的停止和起动功能的部件所机械驱动的部分之间的接触而启动;
击锤杆从停用的击锤位置到启用位置的运动通过在第二栓钉和控制所述机构复位的部件所机械驱动的部分之间的接触而启动;
跳簧的弹性放松结束击锤杆的每次运动;
击锤包括互相铰接的两个臂。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时钟,其特征在于,该时钟包括根据前述任一变形例的计时机构。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其他特征和优点将从以下以非限制性说明的形式给出的描述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时钟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以计时机构为中心的示意图;
图3为计时机构在其停用位置的整体图;
图4为计时机构被停止/起动按钮启用时在其结束位置的整体图;
图5为计时机构被停止/起动按钮过度地启用时在其松开位置的整体图;
图6为计时机构在其启用位置的整体图;
图7为计时机构被复位按钮启用时在其结束位置的整体图;
图8为计时机构被复位按钮过度地启用时在其松开位置的整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中所示,本发明涉及一种时钟1,该时钟的壳体11包括时钟机芯3、时间设定系统5、计时机构7和显示系统9。
优选为机械式的时钟机芯3使显示系统9的指示装置13运动,该显示系统例如可以包括带有时标和指针的表盘,所述指针在表盘上运动并且连接到时钟机芯3。机芯可以通过时间设定系统5来设定,例如通过操纵从壳体11突出的表冠15来设定。由于本发明不要求保护时钟机芯3,因此这里将不对其作进一步解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奥米加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奥米加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8956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