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化学检测的测试片及其检测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90387.6 | 申请日: | 2008-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698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07 |
发明(设计)人: | 林彦光;庄旻杰;何蕴初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7/416 | 分类号: | G01N27/416;G01N33/5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魏晓刚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化学 检测 测试 及其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用于电化学检测的测试片,还关于一种用于血糖浓度检测的测试片及其系统。
背景技术
慢性病患如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检测,以往必须在医院才能进行,现在由于科技的进步,血糖浓度已可由病患在家自行检测,方便病患进行自我健康管理。目前市面上有许多电化学检测器,配合对应的测试片可测量出正确的血糖浓度,其中测试片用过一次后即可丢弃。
如图1所示,传统的测试片10具有基板12、导电层、反应区13及盖板14。导电层形成于基板12上,并由绝缘层(图未示)覆盖部分的导电层。未经绝缘层覆盖的导电层至少可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覆盖有反应物质以形成反应区13;另一部份形成端子部15可与外部检测器的插槽(图未示)连接。盖板14可覆盖绝缘层以及部分导电层,避免使用者接触。
测试片10用于检测血糖浓度时,其反应物质主要为葡萄糖氧化酶,其作用原理为:在血液样品进入反应区13时与葡萄糖氧化酶反应并产生电化学变化,当测试片10插入检测器的插槽时,测试片10的端子部15将和插槽中的接脚相连,检测器借由此电连接读取其电流变化,检测器再将电流变化的信号经过计算显示为浓度。
传统测试片10的设计,其血液样品是利用毛细现象进入反应区13。常有血液样品进入反应区13的量过少,或是测试步骤太繁琐使得血液样品滞留于反应区13时间过长才将测试片与检测器连接,均使检测器的判读结果产生极大误差。再者,测试片10用于检测血糖时,受测者必须自行采血,若无法在最低的采血量达成有效的检测,会影响受测者自行采血的意愿。
再者,传统测试片10的端子部15对应检测器的插槽内的端子进行设计而有正反面的区别,即测试片10的正面设置有盖板14及端子部15且面向使用者,而其反面为一完全空白面。因此,当使用者使用测试片10时,需自行分辨测试片10的正反面,并依指示将正面朝上插入检测器的插槽。若使用者将测试片10以反面插入检测器的插槽,则检测器无法察觉亦无法有效运作,使得受测者必须重新采血进行检测,亦影响受测者自行采血的意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电化学检测器的测试片,该测试片具有基板、至少一导体层、至少一电介质层以及上盖层。该测试片的一端具有由电介质层堆叠所界定的容置空间,该空间的开口与测试片的切缘对齐,且该空间相对于开口的另一侧设有通孔,使得血液样品容易借由毛细现象进入该容置空间。
为达上述目的,该容置空间内具有导体层所形成的电极,可将电化学反应产生的电流信号传送至电化学检测器。
为达上述目的,该电化学反应空间内还具有经金属修饰的碳电极。
为达上述目的,该电化学反应空间内具有试剂层。在用于检测血液样品的血糖浓度时,该试剂层包括葡萄糖氧化酶。
为达上述目的,该测试片的另一端具有导体层所形成的端子部,该端子部的导体层不为电介质层所涵盖,且可将电流信号传送至电化学检测器。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化学检测系统,该系统包括一测试片以及一检测器。测试片具有一基板,其上具有以至少一导体层以及至少一电介质层所堆叠成的结构,其中该结构具有该电介质层厚度差异所构成的一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位于该基板的一端且其中裸露有该导体层所形成的多个电极,该导体层在该基板的另一端形成一端子部,该端子部具有一第一端子设于该基板的中轴以及一第二端子设于该中轴的一侧。检测器具有用以容纳该端子部插入的一插槽,插槽内具有与该端子数目对应的接脚,每一接脚在该插槽中具有上下各一接点可与该测试片的端子电连接,且对称于该插槽的一轴线两侧的接脚亦为电连接,使得该检测器可容许该端子部反置插入。
为达上述目的,该容置空间具有一试剂层覆盖于该导体层上,且该容置空间为一毛细管,以供一液体样品进入该容置空间中并与该试剂层产生一化学反应。该化学反应产生一电流变化,经该导体层通过该端子传送至该检测器。
附图说明
图1表示传统的测试片的立体图;
图2A表示依据本发明的一测试片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2B表示图2A所示测试片经组合后的上视图;
图3表示本发明的检测器插槽的实施态样;以及
图4至图11表示本发明测试片实施例的第一端子区的各种变化。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2:基板
21:第一端
22:第二端
23:第一切缘
3:第二导体层
31:第二端子区
33:第二电极区
4:第一导体层
41:第一端子区
411:工作端子
412:感应端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9038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法拉第效应的全光纤差流测量装置
- 下一篇:电磁热能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