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分散加料的芳烃釜式硝化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94412.8 | 申请日: | 2008-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350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发明(设计)人: | 董安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董安成 |
主分类号: | C07C201/08 | 分类号: | C07C201/08;C07C205/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35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散 加料 芳烃 硝化 方法 | ||
技术领域:本发明属于芳烃硝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散的多釜加料的芳烃釜式硝化方法。
背景技术:芳烃的釜式硝化工艺,往往采取多釜串、并联的工艺流程,硝化过程是由芳烃与硝化剂反应完成,在反应中有大量反应热放出需及时移出,以控制反应温度,减少副反应发生。
现有的多釜加料的芳烃釜式硝化工艺,一般如附图1所示。芳烃和硝化剂在1#釜中加入,反应热由冷媒通过螺旋蛇管间接换热移出,由于在1#釜中反应完成了全部反应的80~98%,热负荷集中,导致在保证釜内部构造合理前提下,蛇管不可能排布很多(通常指能排3~4层(组)),往往使硝化温度在夏季当冷媒为循环水或经净化的地表水时过高,从而影响产量提高和造成副反应增多。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分散的多釜加料硝化方法,通过多釜加料,降低1#硝化釜热负荷,合理分配负荷,使得硝化反应平缓,温度可控性增强。
本发明是这样来实现的:主要特点是采取多釜加料的方法。具体的说可以是在前段并联釜式硝化流程中分别投料,在并联的前1~3个釜中,采取各釜投料配比相同,总加入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也可以是在串联的釜式硝化流程中分别投料,在串联的前1~3个釜中,采取芳烃在第1个釜全部或大部分加入,在第2、3釜中不加或少部分加入;硝化剂在第1个釜中部分加入,再第2和/或3釜中部分加入的方式进行。
附图说明:附图1为现有常用釜式硝化工艺流程示意简图;附图2为本发明多釜并联加料方式硝化工艺流程示意简图;附图3为本发明多釜串联加料方式之一硝化工艺流程示意简图;附图4为本发明多釜串联加料方式之二硝化工艺流程示意简图。
附图1、3、4中,1-1#硝化釜;2-2#硝化釜;3-3#硝化釜;4-4#硝化釜。
附图2中,1-1#a硝化釜;2-1#b硝化釜;3-2#硝化釜;4-3#硝化釜;5-4#硝化釜。
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加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为并联多釜加料方式,如附图2所示。在1#a、b釜中,分别等配比加芳烃及硝化剂,使硝化反应在两个釜中同时进行,反应热的取出也由两个釜分别取出,降低热负荷及料液局部浓度。当然,1#硝化釜并联时,可以为1~4个,后续的串联釜可以为2~4个不等,根据硝化反应进行的难易,消化物料组成及芳烃和硝化剂配比确定。
以苯为原料硝化时,硝化剂为混酸,在1#釜中苯与硝化剂(混酸:硝酸46%,硫酸46%,水8%)加入量50-90%,在2#釜中加入量10-50%,完全按配比加入。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为串联多釜加料方式之一,如附图3所示。芳烃在1#和/或2#釜中加入,硝化剂分别在1#和2#釜中加入,其中在1#釜中加入量大于等于2#釜中加入量。由于硝化反应在芳烃加入后,只由硝化剂加入量决定,因此控制硝化剂在1#、2#釜中加入量就可以控制硝化反应在1#、2#完成程度,从而控制反应热的分配和取出,由于在2#釜中芳烃是过量的,硝化剂的加入也不会导致由于局部过硝化增加副反应。
以上是希望获得容易被硝化的芳烃-硝产物,如果希望获得多硝产物或希望硝化更容易进行(对难硝化的芳烃而言),可将芳烃与硝化剂加料方式相反进行即可。
当以苯为原料硝化时,1#釜中苯加入量为100%,混酸(硝化剂)加入量为50~90%,2#釜中苯加入量为0,混酸加入量为50~40%。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为串联多釜加料方式之二,如附图4所示。芳烃在1#、2#釜分别加入,其中1#釜加入量大于2#釜加入量,硝化剂在1#、2#釜分别加入,其中1#釜加入量大于2#釜加入量,芳烃与硝化剂在1#、2#的加入总量按工艺配方成比例关系,其中在1#釜中芳烃加入比例高于硝化剂。加入的方式也可以在3#釜中有少量加入,后续的硝化釜可以是2~4台,根据生产要求确定。
以上是希望获得容易被硝化的芳烃一硝产物,如果希望获得多硝产物或希望硝化更容易进行(对难硝化的芳烃而言),可以将1#,2#釜中芳烃与硝化剂比例与前述相反即可。
同样以苯为原料硝化时,1#釜中苯加入量为60~95%,混酸加入量为50~90%。2#釜中苯加入量为5~40%,混酸加入量为10~5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董安成,未经董安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9441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工件防护夹头
- 下一篇:一种具有弹片定位基准的工件夹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