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发动机后消声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95252.9 | 申请日: | 2008-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9267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25 |
发明(设计)人: | 刘德香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红湖消声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10 | 分类号: | F01N1/10;F01N7/08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任 益 |
地址: | 214111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发动机 消声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排气后消声器,属于汽车底盘附件。
背景技术
汽车消声器的作用是降低发动机产生的噪声,减少振动,提高汽车使用的舒适性,保护环境,现有技术中后消声器的消声效果不佳,噪音高、对汽车造成的振动大,同时消声器中排放出的CO、HC、NO等气体在催化器的作用下生成H2O、CO2、NO2等物质,消声器中的积水因此增加,加上国内的油品中含有一些硫化物,积水就成为了硫性物质,对消声器的腐蚀很大,这样就减少了消声器的使用寿命,而且由于积水的增加,消声的容积减小了,使用一段时间后,对消声器降噪的性能也有一定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的不足之处,提高后消声器降噪的能力,降低噪声,提高汽车的舒适性,降低后消声器中的积水。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发动机后消声器,包括本体、分流管、出气管、前端板、后端板、第一隔盘、第二隔盘,前端板、后端板和第一隔盘、第二隔盘将本体分别围隔成第一扩张腔、第二扩张腔、第三扩张腔,被围在第一扩张腔中的分流管四周开设有第一小孔组,第一小孔组周围设置有第一阻性消声腔,被围在第一扩张腔中的分流管四周还开设有第二小孔组,被围在第二扩张腔中的分流管四周开设有第三小孔组,被围在第二扩张腔中的出气管四周开设有第四小孔组,第四小孔组周围设置有第二阻性消声腔,出气管在第一扩张腔的一端设置有弯头及虹吸管。
所述第一阻性消声腔中设置有吸声材料;所述第二阻性消声腔设置有吸声材料。
有益效果:气流流入分流管,部分气体通过分流管上的第一小孔组小孔流入到第一阻性消声腔中,第一阻性消声腔中的吸声材料对降低中高频噪声有利,可以吸收部分中高频噪声。流入到第一阻性消声腔中的气体再通过第一小孔组小孔返回到分流管中,在来回流动的过程中,气流发生相撞,以及与管件产生磨擦,减低声能,从而减低噪声。流到第三扩张腔中的气体通过第二隔盘上的孔流到第二扩张腔,与由从第三小孔组小孔流入到第二扩张腔的气体发生碰撞,降低声能,降低噪声;再由第二扩张腔中通过第一隔盘上的孔流到第一扩张腔中,与从分流管上的第一小孔组小孔流入到第一阻性消声腔中发生干涉,降低噪声。最后气体通过弯头及虹吸管进入的出气管,通过出气管四周开设有第四小孔组的小孔流入到第二阻性消声腔中,第二阻性消声腔中的吸声材料对降低中高频噪声有利,可以再次的吸收中高频噪声。在气流的流速及流量达到一定量时,消声器筒体中的积水可以通过虹吸管随着气流排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汽车发动机后消声器结构图;
图2为图1中A-A向剖视图;
图3为图1中B-B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一种汽车发动机后消声器,包括本体2、分流管1、出气管7、前端板11、后端板12、第一隔盘4、第二隔盘42,前端板11、后端板12和第一隔盘4、第二隔盘42将本体2分别围隔成第一扩张腔50、第二扩张腔70、第三扩张腔80,被围在第一扩张腔50中的分流管1四周开设有第一小孔组20,第一小孔组20周围设置有第一阻性消声腔30,被围在第一扩张腔50中的分流管1四周还开设有第二小孔组40,被围在第二扩张腔70中的分流管1四周开设有第三小孔组60,被围在第二扩张腔70中的出气管7四周开设有第四小孔组120,第四小孔组120周围设置有第二阻性消声腔130,出气管7在第一扩张腔50的一端设置有弯头8及虹吸管9。
所述第一阻性消声腔30中设置有吸声材料3。
所述第二阻性消声腔130中设置有吸声材料6。
气流流入分流管1,部分气体通过分流管1上的设有的第一小孔组20的小孔流入到第一阻性消声腔30中,第一阻性消声腔30中的吸声材料3对降低中高频噪声有利,可以吸收部分中高频噪声。流入到第一阻性消声腔30中的气体再通过分流管1上的第一小孔组20的小孔返回到分流管1中,在来回流动的过程中,气流发生相撞,以及与管件产生磨擦,降低声能,从而降低噪声。
由第一阻性消声腔30中返回的小部分气体再通过被围在第一扩张腔50中的分流管1四周开设的第二小孔组40的小孔流入到第一扩张腔50中,一部分通过被围在第二扩张腔70中的分流管1四周开设的第三小孔组60的小孔流入到第二扩张腔70中,还有一部分流到第三扩张腔80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红湖消声器有限公司,未经无锡红湖消声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9525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