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彩虹明樱蛤的种质鉴定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95260.3 | 申请日: | 2008-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9300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25 |
发明(设计)人: | 董志国;王美珍;李晓英;陈汉春;孟学平;程汉良;阎斌伦 | 申请(专利权)人: | 淮海工学院;慈溪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B5/02 | 分类号: | G01B5/02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喜莲 |
地址: | 222006江苏省连云港***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彩虹 明樱蛤 种质 鉴定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种质鉴定方法,特别是一种彩虹明樱蛤的种质鉴定方法。
背景技术
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 Benson)隶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樱蛤科(Tellinidae),俗称梅蛤、黄蛤、海瓜子、扁蛏。彩虹明樱蛤自然分布于我国各海区,且主要资源区为东海区杭州湾海涂中,因此该蛤成为江浙沪自然采捕的一种重要小型经济贝类,且价格逐年攀升。沿海渔民在高利润的趋动下,过度采捕及围滩养虾,自然生态被严重破坏,其资源量急剧下降,且由于贸易自由化,各海区自然苗种被采捕在各地进行人工养殖,这极易造成种质混杂和对天然资源破坏。生活在中国东海杭州湾和黄海海州湾近海海区的彩虹明樱蛤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尽相同,水文因素的差异以及各海区地理位置的不同造成彩虹明樱蛤分属于各个不同的种群。对产于海州湾连云港海区(LYG)、杭州湾南岸的慈溪海区(CX)和杭州湾北岸平湖乍浦海区(ZP)的彩虹明樱蛤群体进行有效的鉴定或鉴别,对于彩虹明樱蛤的增养殖亲本选择和原产地资源保护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目前常用来进行评价生物遗传多样性和种质鉴定的分子标记均具有一定程度的缺陷,如RAPD技术(随机扩增序列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polymorphic DNA),常因RAPD引物过短10个碱基、退火温度过低一般36-37℃,导致扩增产物的一些非特异结果,其可靠程度和真实性是主要的缺陷;而AFLP技术(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pol ymorphism),又因操作条件复杂如要求酶切、成本相对较高而限制了其广泛的应用,微卫星技术因分子标记难以筛选,要求技术和设备高尖而限制其广泛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快速、经济、相对准确和操作简便的彩虹明樱蛤的种质鉴定方法;用于对我国主要彩虹明樱蛤群体的种质鉴定。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是一种彩虹明樱蛤的种质鉴定方法,其特点是,其步骤如下,
(1)取至少30个待测样品彩虹明樱蛤进行7个形态学参数的测定,分别测定壳长CD、壳顶到前闭壳肌痕最大距离AF、外套痕前后缘长IJ、壳顶到外套痕后缘长AE、壳高AB、壳宽SW和前后闭壳肌痕间距离GH这7个参数;然后以壳长CD参数值作分母、其余6个参数值作分子,获得6个比例参数值XAF:AF/CD;XIJ:IJ/CD;XAE:AE/CL;XAB:AB/CL;XSW:SW/CD;XGH:GH/CD;
(2)将XAF、XIJ、XAE、XAB、XSW和XGH6个比例参数值分别代入下列方程中进行结果判定:
YCX=388.7272XAF+141.2037XIJ-69.4791XAE-45.9566XAB+183.0137XSW+ 112.7836XGH-216.012
YZP=445.5594XAF+121.748XIJ-68.9081XAE-21.8706XAB+139.715XSW+ 118.5378XGH-228.234
YLYG=182.1849XAF+100.3651XIJ+31.72951XAE-85.5016XAB+215.011XSW+ 146.1427XGH-162.583
(3)根据所得Y值的最大值出现频率最多的群体即为待测样品彩虹明樱蛤所处的来源。
以下对发明人所作的研究试验进行阐述。
一、样本采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淮海工学院;慈溪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未经淮海工学院;慈溪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9526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