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间歇液相本体法聚丙烯生产过程中平稳加入乙烯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96008.4 | 申请日: | 2008-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5796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04 |
发明(设计)人: | 孙诚;辛宝山;卢建飞;张建英;房翠;成国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金陵塑胶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210/16 | 分类号: | C08F210/16;C08F2/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董建林;薛伯奇 |
地址: | 210028***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间歇 本体 聚丙烯 生产过程 平稳 加入 乙烯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涉及共聚聚丙烯生产中乙烯单体的汽化及加入方法,属于石油化工中的新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南京金陵塑胶化工有限公司于2005~2007年自主成功开发了间歇液相本体法生产共聚聚丙烯工艺,此工艺在全国乃至全球的聚丙烯生产史上都是一个创新,结束了间歇液相本体法工艺不能生产共聚聚丙烯专用料的时代,聚丙烯无规共聚物是聚丙烯的一种,它的高分子链的基本结构加入不同种类的单体分子加以改性。乙烯是最常用的单体,能引起聚丙烯物理性质的改变,如,改进光学性能(增加透明度、减少浊雾),提高抗冲击性能等。但反应中,乙烯需要气化、冷凝后才能循环进入反应器。反应器内的高压液态烃类物料容量大,有潜在的危险性。此外,反应器中乙烯的浓度不能太高,否则在反应器中形成一个单独的气相,使得反应器难以操作,因而所得共聚产品中的乙烯含量不会太高。据此,本公司自主研发了乙烯系统,是间歇液相本体法工艺的一项重要技术。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间歇液相本体法聚丙烯生产的过程中平稳地加入乙烯的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在间歇液相本体法聚丙烯生产过程中平稳地加入乙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接槽车来的乙烯,灌入低温乙烯贮罐,用乙烯泵打入乙烯增压罐后,液态乙烯进入乙烯汽化器,经汽化后的气态乙烯进入聚合釜参加共聚合反应。
前述一种在间歇液相本体法聚丙烯生产过程中平稳加入乙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乙烯增压罐中的压力低于规定值时,乙烯增压罐的增压设备能够自动开启,使其压力能够高于聚合釜的压力,亿保证乙烯能够持续、稳定的加入聚合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将乙烯汽化后,平稳地加入间歇液相本体法生产无规共聚聚丙烯的过程中,使反应易于操作,增加反应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主要设备的工艺参数:
80m3低温乙烯贮罐,工作压力0.2~0.3MPa,设计温度-196℃;
15m3低温乙烯增压罐,工作压力4.0MPa,设计温度-196℃;
低温乙烯泵,BPC2H4-1000/100型,进口工作压力0.2~0.4Mpa,出口工作压力4.5Mpa;
水浴式乙烯汽化器,工作压力4.0MPa;
隔膜式气体压缩机,G-20/2-50型,二级压缩V型水冷,进口工作压力0.3MPa,出口工作压力4.5MPa。
1.卸槽车
将槽车接头与80m3低温乙烯贮罐卸车管道相连。打开槽车的增压器阀门,当槽车罐内压力高于乙烯贮罐1内压力时,槽车罐内的液态乙烯流向低温乙烯储罐1。
2.充液
充液前确认各阀门的开关位置,首次充液时,打开上、下充装阀,顶、底部同时充装。在充装过程中同时注意观察液位计的读数,打开液体充满溢流阀。
当充装至低温乙烯贮罐1的50%以上容积时,关闭下充装阀。
当充装到低温乙烯贮罐容积的85%时,关闭上充装阀,并停止充装3分钟,以使储罐内液面镇静,然后打开上充装阀门继续充装,并打开液体充满溢流阀,直到有液体从充满溢流阀流出时,立即关闭充满溢流阀,停止充装并关闭上充液阀。
3.乙烯从80m3低温乙烯储罐到15m3乙烯增压罐
打开乙烯泵3的进口阀、回气阀5~10min,使泵体完全冷却,吹除阀有液体流出;盘车,转动联轴器应无卡住现象。启动乙烯泵3投入运行。
15m3乙烯增压罐2充液前,检查各阀门的开关状态,开启进液紧急切断阀、顶部充液阀进行充液,当液位计的读数达到250mmH2O时关闭顶部充液阀,开启底部充液阀进行充液,当液位计读数达到1635mmH2O时,关闭底部充液阀和紧急切断阀。在正常使用过程中,当液位计读数低于1000mmH2O时开启乙烯泵3进行充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金陵塑胶化工有限公司,未经南京金陵塑胶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9600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