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小麦纹枯病抗性苗期鉴定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96380.5 | 申请日: | 2008-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4882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1 |
发明(设计)人: | 任丽娟;周淼平;张旭;余桂红;马鸿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C12Q1/02 | 分类号: | C12Q1/02;A01H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孙忠浩 |
地址: | 210014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小麦 纹枯病 抗性 苗期 鉴定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小麦纹枯病抗性的鉴定的方法,尤其是在环境可控条件下,通过在苗期对小麦品种或品系的小麦纹枯病抗性鉴定,快速有效地筛选小麦纹枯病抗源,提高小麦抗纹枯病育种的效率。本发明属于植物保护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小麦纹枯病,又称小麦尖眼点病(wheat sharp eyespot),是由丝核菌中Rhizactonia cerealis或Rhizactonia solani所引起的一种土传真菌病害(陈延熙,1986;夏正俊,1989),几乎遍及世界各小麦种植区。亚洲、欧洲、美洲、澳洲等10余个国家均有小麦纹枯病发生和危害的报道(Glynne,1934;Polley,1991;Pasquini,1996;Zoltanska,1997;周凯南,1982;陈世云,1992),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危害已较为严重(Richardson,1985;赵美琦,1997)。中国是小麦纹枯病发生和危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但在1975年,小麦纹枯病再次被认识前(陈炳章,1975),并未受到重视。近年来,由于耕作制度和气候的变化,加上感病品种大面积使用和纹枯病菌累积,危害面积迅速扩大,1992年发病面积达3.6×106hm2,约占全国麦播面积的1/8,2005年发病面积约为8.051×106hm2,占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的1/3以上(2005年中国农业年鉴)。由此可见纹枯病已成为中国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之一。
筛选纹枯病抗源,选育和使用抗纹枯病小麦新品种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最经济的途径。而简便有效的小麦纹枯病抗性鉴定技术体系的建立是进行纹枯病抗病育种和分子遗传研究的关键。由于纹枯病是一种土传病害,因而容易受到环境影响。目前,对小麦纹枯病抗性鉴定,主要在成株期进行,有自然病圃鉴定和人工接菌鉴定两种。人工接菌鉴定法有牙签接种法、表土接种法、播种沟撒病麦粒法三种。一般认为牙签接种法较后二种方法受环境影响小,发病率高,重复性好(颜伟,2007)。但目前的成株期小麦纹枯病抗性鉴定尚不能排除环境影响,且存在评价标准不统一,鉴定时间长、工作量大等问题。纹枯病抗性的苗期鉴定目前应用还不多,且结论不一。檀根甲(1998)在大田苗期纹枯病抗性鉴定中,各品种间也无感病差异,认为不能在苗期对纹枯病抗性进行鉴定。岳红宾(1995)采用Lipps(1982)的病害评价标准对12个小麦品种进行苗期人工接菌鉴定纹枯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小麦品种间抗性有明显差异,但是由于没有成株期抗性鉴定数据,还不能认为在苗期鉴定纹枯病抗性是可行的。陈厚德(2002)用一个小麦品种扬麦158分别于小麦苗期和成株期,比较了两种不同的小麦纹枯病菌接种方法的效果,结果表明,利用嵌入法接种的效果明显优于外贴法,但由于病害评价标准等问题,扬麦158苗期和成株期的病情指数差异显著(苗期,54.67%,成株期16.70%),还不能用苗期鉴定代替成株期抗性鉴定。因此在苗期纹枯病抗性鉴定中,迫切需要开发、建立一套简便、合理、有效的小麦纹枯病抗性苗期鉴定技术体系,在环境可控条件下,用同一种强致病菌株,合适的接种方法、合理的病情评价标准研究品种抗性差异,为快速高效的纹枯病抗病育种奠定基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目前小麦纹枯病抗性鉴定存在的容易受到环境影响,且评价标准不统一,鉴定时间长、工作量大,以及目前使用的枯病病原菌不同及致病力有差异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一种新的小麦纹枯病抗性苗期鉴定的体系。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小麦纹枯病抗性苗期鉴定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a)将小麦纹枯病菌(Rhizactonia cerealis)菌种在超净工作台上于PDA固体培养基上活化培养,获得菌丝。
b)将牙签对折后直立整齐放入盒体中,浸泡24小时,将溶化的PDA固体培养基加入盒体使其将牙签1/4处浸没;常规高压蒸气灭菌后,将事先在平皿中培养好的小麦纹枯病菌菌株无菌操作移入含牙签的PDA固体培养基中,再放入25℃恒温箱中培养,待菌丝长满牙签后形成有菌牙签备用;
c)将待鉴定的小麦品种或品系的种子在培养皿中于25℃下萌发后播种于20cm营养钵中生长,每个营养钵中播种10~15粒种子,生长期温度保持昼20~25℃,夜10~15℃;
d)播种后30天,用消毒镊子夹取有菌牙签轻轻地嵌入麦苗茎杆与叶鞘内,每个叶鞘嵌入一个有菌牙签,接种处缠绕浸湿的医用脱脂棉球,并用双层遮阳网覆盖,通过弥雾器使接种幼苗在近100%饱和的相对湿度下48h,然后去除遮阳网,幼苗正常生长管理,每天喷水一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未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9638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