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转子机械扭斜槽夹具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96551.4 | 申请日: | 2008-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739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7 |
发明(设计)人: | 环剑斌;苏申科;熊锋;唐震东;李祥志;宋林;陈锰 | 申请(专利权)人: | 环一军 |
主分类号: | H02K15/02 | 分类号: | H02K15/02;B21D11/14;B21D37/10 |
代理公司: | 靖江市靖泰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陆 平 |
地址: | 214500江苏省靖江市西***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转子 机械 斜槽 夹具 | ||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到一种转子机械扭斜槽夹具。
背景技术:在家用电器行业中使用着大量的电容运转异步电动机。生 产这类电机时,一般对于安全方面有直接联系的定子都很重视,并通常都 配备测试手段,例如绝缘电阻,匝间耐压,对地耐压等,因其比较直观, 凭检测设备就能直接判断。而对于电机机械性能密切相关的转子来说,因 大多数厂家不具备转子质量检查仪,等到成品电机试验出现了问题,判定 出是转子造成时,已铸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最直观的方法只能是“标准” 转子替换法。从质量分析的实践看,造成微电机性能大幅度波动甚至不合 格的原因,可以说转子质量要占到80%左右,因此对转子的质量绝不能掉以 轻心。
在异步电机中存在附加转矩,此附加转矩是由高次谐波对转子的作用所 致,因此附加转矩的大小必须在电机设计阶段就加以考虑和控制。减少附加 转矩非常有效的方法是转子斜槽,转子斜槽也是减少噪音的方法之一,斜过 一定比例的定子槽距,可使电机避免径向振动,但使横向振动减少有限。因 此转子斜槽对电机的附加转矩,噪音,振动,附加损耗有着明显的影响。
传统的生产往往采用人工转子扭斜槽,将一定数量的转子叠片,由假轴 及比冲片外径略大的圆筒实现中心定位,由定好斜度的槽样棒将冲片斜过, 然后拧上螺母至紧即可取出。这种槽样棒形式的人工转子扭斜槽用于微电机 时,由于槽样棒细,经常要变形甚至损断。因人工操作,不同的人不同的时 间,操作总是有差别,对电机产品质量有影响。同时压铸后,需要再松去 螺母去掉假轴,工作效率低。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转子机械扭斜槽夹具,把人工 扭槽改为机械式扭斜槽。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转子机械扭斜槽 夹具,是由压轴上模、斜槽针、压杆、铆头所组成,其特征在于:在压脚上 设置有垫板座,并由螺栓固定在压脚上;在所述的垫板座上设置有底座,并 由螺栓固定在垫板座上;在底座的中央设置有铆头,在铆头的外圆外面底座 表面上设置有两根对称的斜槽针,底座的表面上还均布有顶料杆;在所述的 底座的上方设置有压轴上模,压轴上模的四周均布有压杆。本发明确保了斜 槽比的一致性,压轴转子后可直接进行转子压铸,省去了人工上假轴和紧、 松螺母的工序并可减少操作人员。提高了产品质量,提高了生产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3是转子扭斜槽针示意图;
图4是转子片示意图;
1.压脚,2.螺栓,3.垫板座,4.底座,5.铆头,6.斜 槽针,7.顶料杆,8.压轴上模,9.压杆,10.通风孔,11.转 子槽,12.转子片。
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在图中,一种转子机械扭斜槽夹具,是由压轴上模8、斜槽针6、压杆9、 铆头5所组成,其特征在于:在压脚1上设置有垫板座3,并由螺栓2固定 在压脚1上;在所述的垫板座3上设置有底座4,并由螺栓2固定在垫板座 3上;在底座4的中央设置有铆头5,在铆头5的外圆外面底座4表面上设 置有两根对称的斜槽针6,底座4的表面上还均布有顶料杆7;在所述的底 座4的上方设置有压轴上模8,压轴上模8的四周均布有压杆9。具体实施 时,将一定数量的转子叠片,从斜槽针头部小处穿入转子片的通风孔中起到 初步定位作用,然后将电机转轴插入转子片中心轴孔内,压轴上模下行时, 转子片在向下滑动压紧的同时,斜槽针将其旋转至需要的斜槽比。压轴上模 下行至下死点时,压轴尺寸到位,电机转轴与转子片铆紧,斜槽比固定。根 据斜槽针倾斜角度不同,不同规格转子具有不同转子斜槽比。但相同规格转 子斜槽比由设备完成,确保了斜槽比的一致性,压轴转子后可直接进行转子 压铸,压铸时电机转轴即为假轴,不用上、下假轴及紧、松螺母工序。提高 了产品质量及经济效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环一军,未经环一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9655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