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标识的公钥密码体制私钥托管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96931.8 | 申请日: | 2008-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5999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04 |
发明(设计)人: | 杨复荪;金波;张小牧;汤学明;崔永泉;龙涛;付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电力信息通信中心;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9/32 | 分类号: | H04L9/32;H04L29/06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曹葆青 |
地址: | 430077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标识 密码 体制 托管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网络中的身份识别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基于标识的公钥密码体制的私钥托管技术。
背景技术
基于标识的公钥密码体制使用用户的标识,如姓名、IP地址、电子邮件地址等作为公钥,私钥通过私钥生成器PKG(Private Key Generator)这一可信任的第三方进行计算得到,但私钥生成器除了生成私钥外,并不直接参与加密和签名的过程。
在公钥加密系统中,用户私钥是保证用户身份合法性,正确实施解密和数字签名的唯一凭证,用户私钥如果泄露,需要为该用户重新生成新的公私钥对,并通知所有用户,该用户原有私钥作废,这种方式一方面在管理上增加了系统的负担,另一方面,由于用户私钥泄露后,用户以前的加密文档将会面临着被解密的危险,因此即使重新生成了私钥,原有私钥泄露还是隐含着严重的安全问题。
对于基于标识的公钥加密系统而言,身份标识和用户私钥是一一对应的,在用户标识不变的情况下,给用户重新生成的私钥和原来的一样,在这类系统中,私钥的泄露对系统的安全影响更大。
为了保护私钥的安全性,目前较常用的做法是将用户私钥保存在USBKey中,并通过口令进行保护,这种做法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的安全性,但是严格来讲,由于USB Key口令通常较简单,可以通过穷举的方法获得,而且口令在计算机系统中也是容易被跟踪获取到的,因此USB Key存在被静态分析破解的可能。
本发明实现一种防篡改身份认证协议和密码装置,保证用户私钥在传输和使用过程中都处在加密保护状态,私钥不静态存储在任何物理设备中,可有效防止各种动态和静态分析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标识的公钥密码体制私钥托管系统,动态生成用户私钥,私钥在传输和使用的过程中受加密保护,增加了攻击者破译私钥的难度,提高了安全性。
基于标识的公钥密码体制私钥托管系统,包括客户端密码系统1和私钥生成器2;
客户端密码系统1用于向私钥生成器2传送用户信息请求认证,暂存私钥生成器2认证通过后生成的用户私钥;为应用程序提供密码操作接口,实现密码操作;
私钥生成器2用于对用户进行认证,认证通过后生成用户私钥并传送给客户端密码系统1。
所述客户端密码系统1包括:
密码应用接口11,用于输入用户信息,并分别传递给安全通信客户端模块12和客户端密码装置13,用户信息包括用户ID和认证口令;
安全通信客户端模块12,用于将来自密码应用接口11的用户信息、来自客户端密码装置13的主密钥和认证码传送给安全通信服务端模块22;接收私钥生成器2生成的用户私钥并传送给客户端密码装置13;
客户端密码装置13,用于接收来密码应用接口11的用户信息,随机生成主密钥,并生成包含主密钥、认证口令和用户ID信息的认证码,将主密钥和认证码传送给安全通信客户端模块12,并暂存来自安全通信客户端模块12的用户私钥;提供外部密码操作接口,实现用户密码操作;
所述私钥生成器2包括:
私钥管理模块21,用于注册用户信息,存储私钥生成器密码装置23为注册用户生成的认证口令;
安全通信服务端模块22,用于将来自安全通信客户端模块12的用户信息、主密钥和认证码传送给私钥生成器密码装置23,将私钥生成器密码装置23生成的用户私钥传送给安全通信客户端模块12;
私钥生成器密码装置23,用于为私钥管理模块21注册的用户生成认证口令;接收来自安全通信服务模块22的用户信息、主密钥和认证码,判断用户身份的合法性,如果合法,生成用户私钥,使用主密钥对私钥加密,将加密后的私钥传送给安全通信服务模块22。
作为本发明的改进,所述私钥生成器密码装置23按照以下方式为注册用户生成认证口令:(1)生成两个随机种子s0,t0,计算si=MD(si-1),1≤i≤N,ti=MD(ti-1),1≤i≤N,其中MD( )为一个单向函数,N为单个用户的认证口令的个数;(2)认证口令pi=sN-i,1≤i≤N,qi=tN-i,1≤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电力信息通信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未经湖北电力信息通信中心;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9693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