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短消息管理方法及移动终端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98048.2 | 申请日: | 2008-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4068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07 |
发明(设计)人: | 倪燕;周佳庆;戴定乐;谢巍 | 申请(专利权)人: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Q7/32 | 分类号: | H04Q7/32;G06F17/3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郝传鑫;熊贤卿 |
地址: | 518057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短消息 管理 方法 移动 终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短消息管理方法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生活中人们使用短消息交流的频率越来越高,通过短消息订制的服务也越来越多样化,因此通常移动终端中短消息的存储量也越来越大,种类越来越繁多。用户需要花费精力查找自己需要的短消息,给用户管理短消息带来了不便。
现有技术中管理短消息的方案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方案是根据短消息的类型进行存储,例如SMS(Short MessagingService,短消息业务)存储在一个分组,MMS(Multimedia Messaging Service,多媒体短消息业务)存储在一个分组。但是,这种方案仅仅依照短消息类型的分组,因为短消息的类型非常有限,移动终端所能提供的短消息分类也非常有限,那么如果该类型的短消息有着很大的存储量,也只能统一存储在该类型的短消息组内。而且接收短消息时即由移动终端自动根据其类型存储到相应分组中,用户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存储到不同短消息组,也不能够将短消息存储到另一分组。在需要查阅短消息时,需要花费精力逐条翻阅短消息,尤其该类型短消息存储的繁杂和在大信息量下查找短消息更为困难,不能有效管理短消息。
第二种方案是根据联系人来为短消息分组,该方法步骤如下:S1,先按短消息所属联系人进行分组,将接收到和发送给同一个联系人的短消息组织在一起,联系人不同的短消息属于不相同的组;S2,对属于同一个联系人的收发短消息,建立聊天式短消息收发界面。该方案需要将短消息按照单个联系人来对短消息分组存放,需要根据联系人的电话号码或姓名进行分组,不能够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选取相应的短消息组,在当具有多个联系人时,需要建立大量的短消息分组;同时只能在接收短信时系统对短信进行分组,不能通过用户的操作来对短信进行分组,缺少灵活性和操作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短消息管理方法及移动终端,能够通过对短消息进行分组实现对短消息有效的管理短消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短消息管理方法,该方法包括:
在获取对被选择的短消息进行存储的触发时,显示分组列表;
在所述分组列表中某短消息组被触发时,将所述短消息存储到所述短消息组。
相应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包括:
触发单元,用于获取对被选择的短消息进行存储的触发;
显示单元,用于在所触发单元获取对被选择的短消息进行存储的触发后,显示分组列表;
分组单元,用于在所述显示单元显示的所述分组列表中某分组被触发时,将所述短消息存储到所述分组。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用户操作短消息时提供含有多种短消息组的短消息分组列表,能够让短消息进行合理的分组,方便用户查找和管理短消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短消息管理方法的第一实施例的流程意图;
图2为本发明短消息管理方法的第二实施例的流程意图;
图3为本发明短消息管理方法的第三实施例的流程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现短消息管理的移动终端结构示意图;
图5为移动终端中系统分组模块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请参见图1所示,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短消息管理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意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10,获取用户关闭短消息窗口的操作后,弹出是否选择分组的提示对话框。在用户关闭新接收的短消息窗口后,弹出“是否将短消息分组”字样的对话框,此处仅以“是否将短消息分组”为例说明,对话内容并不限于此。在用户查看完新的短消息后,弹出对话框可以及时的为用户提供分组服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未经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9804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