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背光源局部投光控制电路的显示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98839.5 | 申请日: | 2008-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856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31 |
发明(设计)人: | 陈昱铭;樊用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顺德区汉达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G3/34 | 分类号: | G09G3/34;G09G3/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308广东省佛***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背光源 局部 控制电路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显示装置的技术,特别是关于一种具有背光源局部投光 控制电路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液晶显示器的组成主要由显示面板及背光模块所组成。其中显示面板 藉由控制其各个画素单元(pixel)以显示影像,而背光模块主要是置于显示器的背 面以作为背光源。在一般使用的背光模块的发光元件主要有冷阴极射线管(CCFL) 及发光二极管(LED),而在各种应用的电子装置中预显示影像时,背光模块则是 呈现全开启的状态,再由显示面板中控制画素单元的开关决定是否让背光源射 出的光线通过,故无论是在笔记本电脑、液晶显示屏、手机或是PDA等电子装 置中,背光模块一直属于高耗能的元件,故如何让背光模块作最为有效的利用, 一直是个待解决的课题。
例如美国专利6,457,279号专利案中,其揭露一种触控板结构,其中的背光 模块即是利用冷阴极射线管作为发光元件,配合反射板、导光板、扩散片及偏 光转换板,将光线藉由反射、引导、平均散射后,集中射出至液晶面板,以提 供液晶面板显像所需的亮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已知背光模块的发光元件仅能以全屏幕区域开启的方式呈现,亦即 当只用到整体屏幕的部分区域进行工作时,背光模块的发光元件仍呈现全屏幕 区域开启的状态,并无法根据所需的显像区域大小作适当调整,造成不必要的 电力耗损,而在便携式电子装置例如手机,其电池的电力更是有限,直接影响 到手机有限的使用时间。
而已知背光模块的发光元件中,无论是使用冷阴极灯管或是发光二极管, 其使用寿命更是与开启发光的时间长度有极大关联性。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减少不必要电能消耗的显示装置,利用背 光源局部投光控制电路控制背光模块的各个发光元件的驱动发光,使显示装置 的背光模块藉由驱动对应于显示装置的全域或局部显像区域的方式,使其仅驱 动选定的局部投光区。
本发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为解决已知技术的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是藉由一种具有背光源局 部投光控制电路的显示装置,用以藉由背光源局部投光控制电路控制显示装置 的背光模块的投光区。背光源局部投光控制电路包括多个发光元件、发光元件 驱动电路及发光元件控制器,且发光元件驱动电路包括第一驱动电路及第二驱 动电路。发光元件控制器依据所接收到的背光源投光区选择信号,而藉由第一 驱动电路及第二驱动电路选择性地驱动背光模块的各个发光元件,以依据欲在 该全域显像区域中显示标的影像的局部显像区域,在该背光模块形成局部投光 区,使该标的影像显示于该选定的局部显像区域。
本发明对照先前技术的功效
藉由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利用背光源局部投光控制电路控制显示装 置的背光模块的投光区,避免长时间开启背光模块的发光元件,可有效节省显 示装置不必要的用电,并可减少背光模块的发光元件不必要的启动,可延长发 光元件的使用寿命。
将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应用于例如手机、PDA或其它具有液晶显示装置的便 携式电子装置时,由于电能的有效利用,可大幅增加便携式装置的待机及使用 时间。
本发明所采用的具体实施例,将藉由以下实施例及附图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系统方块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源局部投光控制电路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全域投光区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局部投光区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背光源局部投光控制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及图2,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系统方块图,而图2为本发明 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如图所示,影像数据源10藉由模拟至数 字转换器(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简称ADC)11将影像数据源10所包含的 具有红色、绿色及蓝色的RGB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后,传送至影像信号调 节单元(Scaler)12。影像信号调节单元12针对模拟至数字转换器11所输入的数 字信号中所包含的画面分辨率或形状大小等影像相关参数进行调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顺德区汉达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顺德区汉达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9883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柴油碳烟净化用大孔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充气轮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