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改性酚醛树脂及其生产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00076.3 | 申请日: | 2008-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763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24 |
发明(设计)人: | 刘远中;陈士景;徐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昊海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8/28 | 分类号: | C08G8/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052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改性 酚醛树脂 及其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改性酚醛树脂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酚醛树脂是高分子材料中一个古老的品种,从1905年开始其商业化生产,至尽已有过百年的历史。由于酚醛树脂价格便宜,制造工艺相对简单,且具有耐高温、阻燃良好等优异性能,在泡沫塑料、涂料、胶粘剂等领域得到广泛发展。酚醛树脂通常有热塑性酚醛树脂Novolak型、热固性酚醛树脂Resol型、高邻位酚醛树脂等类型。其中高邻位Resol型酚醛树脂是酚醛树脂的一个重要类型。该树脂具有反应活性大、固含量高等特点,尤其适合制备酚醛泡沫塑料、聚氨酯材料、酚醛复合材料、铸造树脂等高性能材料。但这种树脂有几个缺点:第一树脂的粘度较高,常温条件下一般大于10000mPa.s,使用加工不便;第二树脂的储存寿命有限,树脂容易发生自聚,粘度增大直至固化;第三树脂固化后脆性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新型改性酚醛树脂及其生产方法。这是一种改性的高邻位Resol型酚醛树脂,通过在Resol型酚醛树脂中引入具有分子柔性的聚醚多元醇分子链段,在改善酚醛树脂材料韧性的同时,降低其粘度,同时发现,这种树脂具有优良的室温条件下的放置稳定性。
本发明的工艺过程是这样的:在反应釜中加入苯酚和多聚甲醛,PH值等于4~7,催化剂使用金属盐,如环烷酸铅。控制反应温度在65℃~130℃之间。在反应开始或中间,加入聚醚多元醇,在反应结束前,采用真空脱水的办法,将改性树脂的水含量降低到1%以内。反应时间控制在60分钟~300分钟之间。
在本发明中,甲醛/苯酚的摩尔比控制在1.0∶1.0~3.0∶1.0之间。
在本发明中,使用的聚醚多元醇包括:二乙二醇,二乙醇氨,分子量介于100~2000的聚乙二醇,分子量介于100~2000的聚丙二醇,分子量介于100~3000的三官能度聚醚多元醇。
在本发明中,聚醚多元醇的加入量为甲醛、苯酚合计总量的5%~50%。
在本发明中,所用的催化剂为二价金属盐化合物,如:锰、镉、铅、锌等金属的碳酸盐或环烷酸盐等,加入量为总量的0.1%~5%。
在本发明中,这种新型改性酚醛树脂的粘度为500~10000mPa.s/35℃。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在一个装备了搅拌、热电偶的玻璃反应烧瓶中,加入苯酚282克(3摩尔),多聚甲醛(含量92%)98克(3摩尔),分子量400的聚丙二醇19克,环烷酸铅5.0克。反应混合物升温到65~95℃,待多聚甲醛溶解后,升温到130℃反应60分钟,后真空脱水30分钟,真空度0.095Mpa,脱水温度120℃。冷却反应瓶至温度降低到70℃,出料。经检测,水含量0.6%,粘度为8800mPa.s/35℃。室温放置3个月后,粘度为9500mPa.s/35℃
实施例2
在一个装备了搅拌、热电偶的玻璃反应烧瓶中,加入苯酚282克(3摩尔),多聚甲醛(含量92%)294克(9摩尔),分子量400的聚丙二醇288克,环烷酸铅5.0克。反应混合物升温到65~95℃,待多聚甲醛溶解后,升温到130℃反应60分钟,后真空脱水30分钟,真空度0.095Mpa,脱水温度120℃。冷却反应瓶至温度降低到70℃,出料。经检测,水含量0.8%,粘度为600mPa.s/35℃。室温放置3个月后,粘度为700mPa.s/35℃。
实施例3
在一个装备了搅拌、热电偶的玻璃反应烧瓶中,加入苯酚282克(3摩尔),多聚甲醛(含量92%)196克(6摩尔),环烷酸铅5.0克。反应混合物升温到65~95℃,待多聚甲醛溶解后,升温到130℃反应120分钟,然后加入分子量200的聚乙二醇45克,后真空脱水30分钟,真空度0.095Mpa,脱水温度120℃。冷却反应瓶至温度降低到70℃,出料。经检测,水含量0.4%,粘度为2500mPa.s/35℃。室温放置3个月后,粘度为3000mPa.s/3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昊海化工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昊海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0007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