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防冻液有效
申请号: | 200810201226.2 | 申请日: | 2008-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987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4-28 |
发明(设计)人: | 徐咸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港申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K5/20 | 分类号: | C09K5/2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赵志远 |
地址: | 201814 上海市嘉定***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防冻液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冻用品,尤其涉及一种汽车防冻液。
背景技术
最早的汽车发动机有水冷和风冷两种类型,水冷发动机由于通过散热器散热, 冷却效果更好,因此在大功率汽车发动机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水是一种很好的传 热介质,但在低温天气不具备防冻作用,所以需要在水中加入一种能降低水冰点的 物质,使冷却液具有防冻作用,能全年在车辆或发动机中使用。最初在冷却液中用 于降低冰点的物质是无机盐类,但由于严重腐蚀,早期使用的冷却系统材料没有得 到广泛应用。另一类具有降低冰点的物质是多糖,但由于降低冰点效果不明显,且 热稳定性差也未得到广泛应用。还有一类物质就是醇类,包括甲醇、乙醇、乙二醇、 丙三醇等,在冷却液发展的早期,曾一度获得广泛应用的防冻剂是甲醇和乙醇,但 随着石油化工行业不断取得进展,乙二醇合成工艺工业化日益成熟,工业应用不断 得到推广,乙二醇作为冷却液防冻剂的优点逐渐体现出来,成为市场中使用的主要 冷却液品种,而甲醇和乙醇的沸点低,在使用中很容易挥发,同时闪点低,很容易 着火,带来很多不安全因素,因此甲醇和乙醇型冷却液逐步消失。
目前,汽车防冻液在使用中容易腐蚀金属部件,长时间受到腐蚀的金属部件 生成大量的铁锈,严重的会逐渐穿蚀金属板而导致渗漏,这直接关系到汽车冷却系 统的使用寿命;同时,现有汽车防冻液还容易形成水垢,通常大家都忽视水垢的危 害,其实水垢对车的危害相当大,水垢的导热系数很小(是铸铁的1/25,黄铜的 1/50),有了水垢之后冷却液的热传导性大大降低,发动机温度升高,腐蚀加重, 这又促使水垢增加,形成恶性循环,水垢还可能堵塞冷却系统的管路,造成更大的 事故,据国内有关资料报导,在正常使用的汽车发动机的维修工作中,有6%是发 动机冷却系统出现故障,而故障的主要原因是水垢和金属部件被腐蚀,由此可见水 垢和金属部件的腐蚀对发动机水冷系统的危害有多大。此外,现有汽车防冻液中的 亚硝酸盐、胺盐、磷酸盐、铬酸盐等成分对人体和环境有害,不符合环保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抗腐蚀、防水 垢、环保的汽车防冻液。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汽车防冻液,其特征在于,该防冻液包括以下组分及含量(重量):
醇类 90%~96%;
水 1%~5%;
颜料 0%~0.5%;
添加剂 3%~7%。
所述的醇类选自乙二醇、丙三醇、二甘醇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水包括去离子水。
所述的颜料选自甲基红、溴百里酚蓝、荧光黄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添加剂选自表面活性抑制剂、防霉剂、pH调节剂、消泡剂中的一种或 几种。
所述的表面活性抑制剂选自偏硅酸盐、钨酸盐、硼酸盐、钼酸盐、苯甲酸盐、 苯并三氮唑、巯基苯并噻唑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防霉剂包括氯化锌、糖酸或苯甲酸钠。
所述的pH调节剂包括硼酸盐或有机胺类。
所述的消泡剂包括硅酮、醇类、失水甘油醚或烷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所述的水的优选范围为2%~5%(重量),所述的添加剂的优选范围为5%~7% (重量)。
本发明中醇类的闪点高,不容易着火,安全性高,按不同的比例加入去离子水 能达到不同的冰点,最低能达到-50℃以下,而且较高的沸点能防止过热现象产生, 添加剂中的表面活性抑制剂能有效地保护发动机免受腐蚀之害,并且不含亚硝酸 盐、胺、磷酸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汽车防冻液抗腐蚀性能强,能有效地防止水垢形成, 对任何发动机冷却部分的材质都具有优异的保护性能,具有冬天防冻、夏天防沸、 全年防水垢防腐蚀等优良性能,有效地保护汽车水冷系统,延长汽车水冷系统的使 用寿命,降低成本,同时还具有环保的优点,达到了英国标准BS6580:1992的要 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汽车防冻液,该汽车防冻液包括以下组分及含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港申化工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港申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0122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