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距离检测感应装置的功耗节省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201504.4 | 申请日: | 2008-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3586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0 |
发明(设计)人: | 陈伟根;陈国锋;刘兴岩;郑雄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科勒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S7/48 | 分类号: | G01S7/48;G01S17/08 |
代理公司: | 上海和跃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赵 刚 |
地址: | 201206上海市浦东***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距离 检测 感应 装置 功耗 节省 方法 | ||
1.一种距离检测感应装置的功耗节省方法,其中所述距离检测感应装置 包括有红外光发射装置以及红外光接收装置,所述红外光发射装置设有至少 两个强度的红外光发射模式:第一红外光发射强度模式以及第二红外光发射 强度模式,其包括有以下步骤:
所述红外光发射装置以较强的第一红外光发射强度模式发射红外光;
所述红外光接收装置接收反射回的红外光;
设定第一预设值,并计算出所述红外光接收装置测定接收到的红外光信 号强度与该第一预设值比较;
当所述接收到的红外光信号强度大于第一预设值时,则所述红外光发射 装置在下一次发射红外光时,转换为较弱的所述第二红外光发射强度模式发 射红外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距离检测感应装置的功耗节省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设有第二预设值,当接收到的红外光信号强度小于第二预设值时,则所述 红外光发射装置在下一次发射红外光时,转换为所述第一红外光发射强度模 式发射红外光。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距离检测感应装置的功耗节省方法,其特征在于: 其中根据接收到的反射回的红外光信号计算输出的两个电压值来反应信号强 度;进行发射强度模式切换时,所述第一预设值、第二预设值与两电压值其 中之一进行比较判断。
4.如权利要求1至3项中任一项所述的距离检测感应装置的功耗节省方 法,其特征在于:还设有第七预设值,当在第一红外光发射强度模式发射红 外光时,接收到的反射回的红外光信号输出的电压值小于该第七预设值时, 根据输出的两个电压值来计算反射物体的距离。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距离检测感应装置的功耗节省方法,其特征在 于:所述第七预设值与第二预设值相同。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距离检测感应装置的功耗节省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设有预设距离值;根据接收到的红外光信号的强度输出的两个电压值来计 算出反射物体的实际距离值;将此距离值与预设距离值进行比较,若符合预 设距离值范围,则所述红外光发射装置会在下一次发射红外光时,连续发射 2次或多次,通过求取接收到的反射信号强度的平均值来确定红外光反射物 体的距离。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距离检测感应装置的功耗节省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设距离值范围为30~90厘米。
8.一种距离检测感应装置的功耗节省方法,其中所述距离检测感应装置 包括有红外光发射装置以及红外光接收装置,所述红外光发射装置具有四种 强度的红外光发射模式,由强到弱分别为:第一红外光发射强度模式、第二 红外光发射强度模式、第三红外光发射强度模式以及第四红外光发射强度模 式,其包括有以下步骤:
所述红外光发射装置以较强的第一红外光发射强度模式发射红外光;
所述红外光接收装置接收反射回的红外光;
设定第一预设值、第二预设值、第三预设值以及第四预设值,当在第一 红外光发射强度模式发射红外光时,红外光接收装置接收到的红外光强度大 于第一预设值,则切换到第二红外光发射强度模式;当在第二红外光发射强 度模式下发射红外光时,接收到的红外光强度大于第三预设值时,则切换到 第三红外光发射强度模式;以及当在第三红外光发射强度模式发射红外光时, 接收到的红外光强度大于第四预设值时,则切换到第四红外光发射强度模式;
设定第五预设值以及第六预设值;当在第二红外光发射强度模式、第三 红外光发射强度模式以及第四红外光发射强度模式下发射红外光时,当接收 到的红外光强度分别小于该第二预设值、第五预设值以及第六预设值时,则 分别切换到上一较强的红外光发射强度模式。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检测感应装置的功耗节省方法,其特征在于:还 设有第七预设值,当在第一红外光发射强度模式发射红外光时,接收到的反 射回的红外光信号输出的电压值小于该第七预设值时,根据输出的两个电压 值来计算反射物体的距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科勒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科勒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01504.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