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弥漫性轴索损伤实验致伤装置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810201615.5 申请日: 2008-10-23
公开(公告)号: CN101390777A 公开(公告)日: 2009-03-25
发明(设计)人: 谢叻;赵志球;马延斌;王洪财;赖芸;庄小龙 申请(专利权)人: 上海交通大学
主分类号: A61B19/00 分类号: A61B19/00;G09B23/28
代理公司: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王锡麟;王桂忠
地址: 200240*** 国省代码: 上海;3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弥漫性 损伤 实验 致伤 装置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医学研究技术领域的装置,具体是一种弥漫性轴索损伤实验致伤装置。

背景技术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一种常见的颅脑损伤,具有发生率高、症状重、愈后差等特点,为颅脑创伤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颅脑伤病人长期昏迷的“唯一确切”因素,如何防治颅脑创伤病员弥漫性轴索损伤是当今神经科学研究的难点之一。对DAI损伤的研究则需一种稳定性高、重复性强且能比较真实的模拟DAI临床损伤机制过程的实验装置。

经对现有现有技术的文献检索发现,参考文献[1]《急性弥漫性轴索损伤致伤模型的建立和损伤机制初步探讨》,重庆医学,2007年8月第36卷第15期:1496-1498,和参考文献[2]《Diffuse axonal injury due to lateral headrotation in a rat model》[J].J Neurosurg,2000,93(4):626-633,中研制的DAI的致伤模型只有纯旋转的装置及参考文献[3]《A new model of diffusebrain injury in rats,Part I:Pathophysiology and biomechanics》[J].JNeurosurg,1994,80(2):291-300,只有纯打击的装置,而实际致伤过程中,DAI致伤为一个撞击和旋转的复合损伤机制过程,因此现有实验模型都未能很好地模拟DAI的临床实际损伤机制过程。而且上述参考文献[1]和[2]研制的模型均未考虑实验动物的整体运动,只驱动实验动物头部产生旋转,实验中可能由于实验动物颈部发生扭转而使脑干严重损伤,导致实验动物迅速死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和缺陷,提供一种弥漫性轴索损伤实验致伤装置,使其实现既有撞击又有旋转的功能,更加符合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撞击和旋转的复合损伤机制过程。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包括:底座、第一立柱、第二立柱、轴、驱动执行元件、T型联结件、实验动物放置板、实验架、玻璃管、端盖、预紧装置、传感器,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与底座固定,轴安装在位于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上端的孔中,轴外有穿过轴的驱动执行元件,驱动执行元件一端固定在第一立柱上,另一端固定在轴上,轴轴向靠近第一立柱端通过端盖固定,靠近第二立柱端通过第二立柱的阶梯孔固定;T型联结件的周向与轴固定,实验动物放置板与T型联结件固定连接,玻璃管固定在实验架上,传感器固定在实验动物放置板与T型联结板上。预紧装置固定在第二立柱的侧面。

所述预紧装置包括预紧支撑座、预紧支撑杆和预紧驱动装置、预紧联结杆。预紧支撑座固定在第二立柱上,预紧联结杆的一端安装在预紧支撑座的孔中,预紧支撑杆上有孔穿过预紧联结杆,可以以预紧联结杆为转轴转动;在驱动执行元件作用下,预紧支撑杆一端用方杆面的底面压住T型联结件,另一端通过预紧驱动装置提供预紧力;预紧驱动装置安装在预紧支撑座上。

所述第一立柱上设有孔,轴上也设有孔,驱动执行元件一端固定在第一立柱上的孔中,另一端固定在轴轴段上的孔中。

所述第二立柱上有若干限位孔,用于安装限位销。

所述轴分为六个轴段,从与T型联结件固定的一端开始,依次为第六轴段、第五轴段、第四轴段、第三轴段、第二轴段、第一轴段。其中:第一轴段和第三轴段用于轴向固定滚动轴承(滚动轴承用来支撑和实现轴的旋转);第二轴段的外围设有驱动执行元件;第四轴段用于连接第三和第五轴段;第五轴段的截面为方形,用于固定T型联结件。第六轴段用于轴向固定T型联结件。

所述T型联结件的周向用方形孔与轴的第五轴段固定,轴向一端用轴肩、另一端用固定螺母固定。

所述驱动执行元件,可以是扭转弹簧,也可以采用微型伺服电机、电/磁流变液元件、磁粉制动器等。

所述传感器可以是角速度传感器或角加速度传感器或是它们的组合,用以测量实验装置的相关数据,并将相关数据传输到计算机进行存储和处理。传感器亦可安装在其它位置。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0161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